1.
高中的时候,学业很忙,可还是会抽出很多时间看课外书,基本上是来者不拒,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自己真的是逢人便借,自己买的更是塞满了床底。
可即使这样,也还是会有书荒的时候,加上自己看书的速度太快了,所以总是很苦恼,要怎样才能看到更多的书呢?
高三的时候突然冒出要办爱心书屋的想法。
源于一次团委组织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的活动,我觉得,做志愿者这件事不应该是一学期一次,形式化的,而应该让它成为平常的事。加上自己两年来混迹于学生会和广播站,人力资源方面不是问题。
刚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同学都觉得不可理喻,一来自己已经高三了,哪有这么多的精力去管这些事,二来现在有谁愿意捐书啊。
可是我反倒觉得,这样的事,只有高中这样的大环境能成功,肯定有人像我一样的想法的。花了两天时间,把这个想法的各方面想好,写成计划书,也就是可行性报告,去向团委老师申请。
2.
自己也没想到团委老师看了计划书,十分爽快的同意了,还答应一些桌子之类的物资可以帮我申请下来。
接着我去找了现任广播站的负责人,把计划和安排给她说清楚,爱心书屋就算是要正式来办了。
爱心书屋的名称由来,是向福利院献爱心的动力加上书籍分享和义卖的结合。其实就是一个摆摊的形式,但更愿意把它称为书屋。
3.
爱心书屋的具体实施,就是由广播站成员负责制作宣传单页发到各个班级,向同学们回收自己的旧书,每周五周六的中午和下午放学时间,由各学生社团成员组成的志愿者在女生宿舍楼前(也是去食堂,教学楼的必经之路)摆摊,把同学们捐的旧书籍进行义卖,所有收入用作志愿者每个月到敬老院购买慰问品的资金。
这样一来,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旧书分享出去,想看的同学用极为便宜的价格买走,小物品也可以,算是一次献爱心。二来各社团成员加强联系,活动也变得有意义。最重要的是,可以每个月都能组织一到两次的福利院之行。
每个捐书的同学和买书的同学都会进行记录,也可以申请参与福利院之行;所有款项都有专门的负责人,除了购买到福利院的物资,其它的资金都捐入学校的爱心基金。
每次活动都有文学社的同学进行记录,在下一周摆摊的时候,把写好的新闻稿,拍的照片和花费的明细张贴出来,让更多的同学相信是真的有爱心活动,也呼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4.
记得第一次正式摆摊的时候,心里很紧张,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和其他人一个班一个班的宣传,很多同学朋友都响应,捐了很多自己的杂志和书籍出来。把那些书籍摆出来的时候,特别感慨。
没想到刚摆放好,就有很多人围过来了,大家也是第一次在学校看到这样的活动,好奇也热情吧。杂志都是一两块,书籍最高的不过八元,第一天就义卖出了很多的书,收到了义卖款项七百多元,这让我们很意外,也很开心。
那以后,每个星期的摆摊同学都会过来看看有什么想看的书,有什么小物品自己可以买的,也有很多同学会直接把书拿来给我捐出去,广播站收集到的书籍和物品也越来越多。
5.
很多同学加入到志愿者,一起参与福利院之行,从刚开始的简单探访,到后来的大家会策划节目,进行演出,形式也多样出来。
最感动的是有一些同学每次摆摊都会义务过来帮忙,有的会把不要的衣物洗干净捐出来,让志愿者带到福利院。
毕业的时候,很多人不再直接把书卖掉,而是会挑选一部分出来捐给爱心书屋。
那时候,我觉得每个同学头上都有光环,人性都变得美好了。
后来毕业了,知道爱心书屋的消息也越来越少。在我的下一届还有些联系,有次收到他们给我寄的信,里面有爱心书屋和他们去福利院的照片,看到这些我就感动到不行。
有次回校看望老师,他告诉我之前学校有一位得了白血病的同学,爱心小屋的款项都捐给了她。那时候,我感受到了爱心小屋的意义,可以如此之大。
6.
再后来,换了一届又一届,也就渐渐的没有了爱心书屋的消息,特地去问过一次,说是现在没有很具体的负责人,管理不是很好,缺乏收集所以书也少了。
这让觉得很可惜,只恨自己没有筋斗云,可以身在外地还时常飞回去解决问题。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没办法按自己的要求去要求别人,更何况我于他们而言,只是个陌生人。
以前还想过在母校的城市,集结其它学校的社团负责人,让爱心书屋在每个中学都能开展呢。
现在,这一切只剩下回忆和美好的希望了。
真想爱心书屋可以一直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