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呐喊》——读后感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小我就很敬佩鲁迅先生,记忆中对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闰土是还有一些简单的记忆的。只是很浅显的理解。回想起自己上学时,我断然是不肯读《呐喊》这本名著的,因为文章太长了并且有些文字不能完全弄懂,那时肯定也没这耐心咬文嚼字的细啃文章。

然而时间让这一切倒过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有越来越多的东西想去学习,有越来越多的好书要去品读。哪怕现在自己三十岁了,依然燃起了心中的读书梦。对,现在的我是热爱文字,热爱读书赋予书拥有灵魂和生命。尤其是像《呐喊》这种历史名著,就更应该耐心啃读,才能体会到不同时代的不同生活与变化。甚至当你一开始细读文章时,会忍不住的想往下看,一不留神就一口气读了好几章,仿佛自己身临其境,情绪也会随之波动。这就是《呐喊》这本名著的魅力所在。

01

鲁迅先生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时代的代表性。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中国的封建制度及人们腐朽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目的是唤醒愚昧的国民,更多的是批判,作者思想的变化与发展过程,贯穿了那个历史时代的变迁。

鲁迅先生小说集中最先让我震惊的是《狂人日记》,这是呐喊的第一声。批判了封建社会“吃人”礼教的自私和残忍。在细读过程中,我们能清晰的在脑子里勾画出每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被压迫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然而老栓拜托康大叔要来人血馒头给他小孩治病,更是暗指当时的人愚昧无知与麻木。至于头发剪与剪,竟然也随着“皇帝坐龙庭”,到后来“皇帝没坐龙庭”引起了一场辫子风波。作者文中说:“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这一句道出了当时人们的痛苦与无奈。

02

还有很吸引我的就是阿Q正传。作者笔下的阿Q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阿Q这个名字是听旁人都叫他阿Quei,无奈只好照英国流行的拼音法略称阿Q。所谓“正传”,是起源于“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客套话中“正传”而得名目。

阿Q是个没家没地位但很自尊的人,时而也自负起来, 他是人们生活中的笑柄,他的优胜方式赋予了很深的时代烙印,他的故事也贯穿着那个时代的变迁。阿Q从一开始面对别人的“犯讳”,便会发怒大骂甚至会打起来,但总是自己吃亏的多,阿Q是有见识的,后来便更改测策略,大多数时候都怒目而视,令他想不到的是人们更加喜欢跟他开玩笑了。

面对旁人的不依不饶的撩他,最终也忍不住打起来,即便是打败了,也总是有各种妙法说服自己释怀,比如被打可以说成“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都不像样”,这是阿Q精神上的胜利法。

事实上,阿Q的种种胜利法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他是在自欺欺人,但生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在精神上给于自己支撑,又怎么能活下来。足于说明阿Q是有见识的。

读完《呐喊》一书之后,我很是震惊的,纵观全书最让我震惊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笔之精湛,包括对于事情、人物的描写如此形象到位,从表面到内心思想的变化用词都十分的吻合贴切。观点也很犀利,尖锐,一针见血。细读书中内容,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旧社会的病态,每一个人物都是旧中国的缩影。

想起鲁迅先生在《自嘲》中有两句名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意思是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像牛一样俯首听命,甘愿服务。这是鲁迅先生的志向和立场。思想的独特加上文笔精湛而创作的《呐喊》一书,势必会让鲁迅先生的呐喊声轰动整个社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
    溪水旁阅读 2,842评论 3 30
  • 我出生在一个寻常的农村,妈妈没读过书,爸爸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很小的时候,都需要挑水,煮饭,去坡上割草,挖地,下田...
    丁红英阅读 30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