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过了现实的苦,就更渴望童话里的甜(小米语录)
故事有个很俗的开头,我和小七相识于微博,那是我第一次微博私信别人,没想到他礼貌的回复了,就这样一来二去我们相互加了微信成了素未蒙面的好朋友。从来不相信虚拟网络的我第一次和小七聊天居然没有任何违和感,可能我还是坚信“人性本善吧”。认识小七的时候,正是疫情肺炎最严重的时候,他是一名深入一线的随军记者,知道他深入一线后,心里的那种敬畏感油然而生,作为同龄人的我怎么看他都有一种“主角”的光环,我心中的最帅的逆行者。
初见小七照片的时候,男孩干干静静,长得很帅气,但也有种莫名憨憨的可爱,都说年纪越大越喜欢那种有礼貌的男孩子,他不会冒昧的问你身高体重,不会让你爆照片,不会开口闭口说脏话,也不会和你满口讲段子,这样的男孩子真的是太令人喜欢了。小七就是这样的男孩,虽然已到而立之年,可在我眼里,小七在生活中应该就是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大男孩,会紧张、会害怕、会恐惧,但从不会抱怨不会退缩。在这两个多月里,我透过他的机器看到太多的中国力量,跟随他的视角看过太多的感动与辛酸,我知道有太多的像小七一样的平凡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在护你我安危。
曾经有位人口社会科学家这么说过:人与人沟通的比率非常小,两个陌生的人能够见面就是十几万之一,倘若能说上一句话将是几十万分之一,如果能够成为朋友机率将是百万分之一,若成为知己机率将是千万分之一,若成为伴侣最终做到一块机率将是亿万分之一。如果这么一个测算比较科学的话,你说说我们能在此相遇是不是已经是十几万分之一了,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成为朋友,或者更进一步“知己”呢,机率如此之下,那是不是说明我们挺有缘呢?很庆幸在2020年这个特殊时候我的生命中出现了小七,我一直相信缘分,但却想到幸运之神也会眷顾我。
遇见小七的时候,刚刚推了两门相亲的事,心情正是烦闷的时候,太多的人在我耳边提醒我,“你已经30岁了,你已经是老姑娘了,你想要个什么样的啊?”我特别想反驳,却还是憋了回去,因为你的一句反驳可能引起对方的一阵狂轰。30岁怎么了?在我眼里可能30岁只是个数字而已,我憧憬婚姻,羡慕一房二人三餐四季的日子,向往一切美好的事务,但是我知道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有个相爱的人。婚后的生活会被琐事牵绊,会不慢慢失去激情,会慢慢成为相互依赖的亲人,有人质疑,平平淡淡的过日子,相夫教子,孝敬父母不好吗?大家都是这样过的啊?我不反驳这种观点,但看过太多的人因为结婚而结婚,为了一些鸡毛小事而争吵,产生隔阂,生活中没有一点仪式感,柴米油盐酱醋茶,将一天重复了一辈子去生活,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曾经听李艾说过这么一句好,我不是在给自己找老公,我是在给我的孩子找爸爸。如果我不喜欢他我将来可以选择离婚,但是他和我孩子之间的血脉是永远也割舍不了的,所以,为了孩子我必须慎重,我很赞同她的这种观点。一定要找一个三观合的人。因为三观不合真的太可怕了,三观不合不是他吃西餐我吃烤串,而是他是西餐我觉他装,我吃烤串他觉得我LOW。人与人的相处就是这么奇妙,感觉处处都是学问。
我虽然不是一个悲观的人,但仍有质疑的时候,会害怕自己失去爱人的能力,会害怕未来的老公迷路失去了方向。但是直到我遇见小七,就是这个男孩让我变得心里有爱,眼里有光,可能我们不一定会线下见面,但是聊天久了,还是会有一种恋爱的错觉,很美好,这让我更坚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正式复工后,我也开始有工作要忙,而小七整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服进入危重病房,除了拍摄就是在剪辑片子,两个月来,我见证了小七从男孩到有担当男人的蜕变。虽然联系越来越少了,牵挂却越来越多了。最近在看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很喜欢里边一封封承载着人与人之间信件的信任,以前车马慢,一生只爱一个人,很喜欢那种以书信寄托相思的年代,那种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天上地址,贴上邮票,等待对方的信寄到,等待自己的信件送到对方手上,想象着对方读信时候的景象。如果可以,我真的很想给小七手写一封信件...好想谢谢他,为我拨开乌云见晴天,让我又重新拥有了爱人的能力,因为小七我变得越来越优秀,但我知道我不是为了小七。小七就像哆啦A梦一样重新为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知道,如果你想变成优秀的人你必须变得优秀,因为任何一种感情都需要势均力敌,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
村上春树说:“如果一直想见谁,肯定迟早会见到。”虽说还是很期待,但仍害怕应了他的那句话:“所见之日就是终止之时。”人是一种贪心的动物,害怕这种贪心会毁了这份纯洁的感情。从不后悔遇见小七,只是后悔没有只在认识名字的时候适可而止。小七,如果有一天我们累了,我们就回到认识的第一天的时候,我想重新认识你,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好吗?
不知道此时的小七在干什么?我想一定会很累吧?从一到十没有“七”“七”在哪?在我心里...在928公里以外的地方等你凯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