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2)-建造者模式

引言

当遇到一个类中的参数非常多的时候,构造函数的定义会显得非常的冗长,可读性下降。并且这种时候,某些参数往往是可选而非每个对象都必须有的,因此当创建对象时,就容易夹杂很多无用的参数。这个时候,我们采用建造者模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业务背景

假设现在要设计某样食品的标签类,上面写有对应的营养成分,包括一些必有项:含量、卡路里等,以及一些可选项:总脂肪量、饱和脂肪量、胆固醇、钠等。

常规设计

1.重载构造器

最常想到的方法是通过重载构造方法,一个方法针对不同种类、数量的参数:



但这种做法在参数很多的情况下,灵活性几乎为0,设想有10个参数,那么可组合得到的构造方法就有2^10个。

2.setter方法

第二种方式类似于JavaBean,事先编写setter方法:



这种方式非常灵活,可由程序员自由组合。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或者不如说是JavaBean本身的缺陷):对象的状态可能不一致!这是因为setter方法可以在对象生成以后的任意时刻,供给客户端调用,因此,如果该对象被其他多个java类(甲类、乙类)所共享,那么甲和乙均可任意修改该对象的属性(状态),如果该对象需要保持全局唯一(单例),或者再一般化点说,后期不可动态改变,那么setter带来的不安全性的这个缺陷就很明显了。

建造者模式

有没有什么设计方案既可以满足参数的灵活配置,又可以保证状态的不可变呢?答案是建造者模式。
如何实现呢?参数的灵活配置好说,只需要为每个参数编写类似于setter的方法供外部调用即可,但状态的不可变如何保证?不难看出,既然状态不可变,那就意味着对象的初始状态就决定了它以后的状态,而初始状态是由构造方法赋予的,因此我们只需要在构造的时候利用类似setter的形式配置好参数即可,而不再额外提供setter方法。



可以看出建造者模式是在类的内部建立了一个内部类Builder,它含有与目标类一样的参数。先是利用Builder作为媒介将参数配置好,最后再调用build()一次性从Builder的this中提取参数,生成真正的我们需要的类对象的。另有两小细节:

  • 每配置完一个参数后返回的是Builder类,这样就能支持连续地配置参数了
  • 针对必需的参数,通常将其置于Builder()构造方法中,可配置参数再以setter形式提供

结语

建造者模式有利有弊,优点是:

  • 参数配置灵活
  • 保证对象状态一致,更安全
  • 中间对象Builder可以复用于之后任意多个目标对象的创建
    缺点是代码比较冗长,创建目标对象之前必须先创建Builder,对于一些注重性能的场景(比如需要一次性创建海量的对象)来说不太合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没有人买车会只买一个轮胎或者方向盘,大家买的都是一辆包含轮胎、方向盘和发动机等多个部件的完整汽车。如何将这些部件组...
    justCode_阅读 5,869评论 1 6
  • Spring Cloud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快速构建分布式系统中一些常见模式的工具(例如配置管理,服务发现,断路器,智...
    卡卡罗2017阅读 135,324评论 19 139
  • 设计模式汇总 一、基础知识 1. 设计模式概述 定义: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
    MinoyJet阅读 9,375评论 1 15
  • 1. Java基础部分 基础部分的顺序:基本语法,类相关的语法,内部类的语法,继承相关的语法,异常的语法,线程的语...
    子非鱼_t_阅读 31,902评论 18 399
  • 作者|姜朝皋 春天向我...
    简书视角阅读 2,71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