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结束得太快了。
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记忆不靠谱。
所有的生活中的细碎,如果在当天没有记录下来的话。
要现在回想当时的最细微的令自己感动的感受,真的很难。
只记得当时自己感受良多,亦或因自己读的书太少,没能找到恰当的形容词?
只有文字,方可保存好我们生活中的记忆。
所谓的看过的书、走过的路、经历过的生活、思考过的人生会内化成你所特有的气质,这话没错,可是我们如何判断经历给予我们的气质,是应该保留的,还是应该丢弃的?
唯独记录。
记录当时发生的事,记录当时的感受,记录当时思考过程。
这样才有可能成长。
时间过了就过了,回不来的。
要有回忆,得有记忆,而记忆,只能靠文字。
儿子昨晚洗完澡睡觉前在被窝里面说的一句话说:“去婆婆家,就像做了一场梦。”
同感。
昨天是下午3点的车。
中午11点半我们从医院回到家时,妈妈在忙着煎“薄撑”(一种我们当地的有馅的饼卷)。
我跟她说,不用煎了,我们吃饱饭就可以了。
可是她不听,继续在那里煎。也许是心里着急,妈忘了按电饭锅煮饭的按钮。
我在房间里面收拾着要 带走的衣服,妈妈在急急地捶打着“薄撑”。饭熟了,我们都在吃饭,妈妈依然在急急的捶打着。
“一底够噢……”(一个卷就够了)我尝试劝说,可是我不敢说太多话。
“乃够啊,听啊饿届时乃够食?”(哪里够,万一饿的时候不够吃怎么办?)妈妈的手一直没停。
我不多说,埋头吃饭。
我吃完饭的时候,妈妈早已做好在车上吃的,已经在给我收拾行李了。
“二,我净系挪樽蜜糖就得嘎啦。”(妈,我就只拿一罐蜂蜜就可以了。)
妈妈似乎没有听到,继续往行李箱里面塞东西。
我没有继续说话,如果我把妈妈准备的东西都拿回去,妈妈会开心点的话,那我就拿吧。
我也是妈妈,我能理解这种心情。
那天,妈妈忘了吃中饭……
后来回到长沙看了相片我才知道,我们临走前的十多分钟妈妈还在给我们摘杨桃,好在车上吃。
如果说我很舍不得离开广州。
那儿子就是极度不愿意离开广州。
儿是外婆带大的,对于他来说,外婆的家就是他的家。外婆的家比长沙爸爸的家好玩不知多少倍。外公外婆甚至比爸爸还亲。
在坐高铁的途中,他问我要手机,说是看相片。
“看什么相片?”我随口问道。
“婆婆家的相片。”说着他已经把相册打开。
相册里面是娘家的每一个角落,我不知道儿子是什么时候拍的。
相片里是客厅、每个房间、厨房、院子、甚至厕所的每一个角落。客厅拍了四张照片,分别是左中右,还有放冰箱的位置,其实咋看,左中右差别真的不大,就只是挪了一点点位置。
每个地方如是,最少三张相片。
我能理解儿子。
当我问他:“你想在婆婆家不想回长沙吗?”
他的眼睛噙着眼泪,忍着,头偏向一边。
可现在想想,我并没能完全理解儿子。
为什么我要问那句话,让他伤感。
到了长沙,吃完晚饭,儿子又看了一次相片。
这是在告别在外婆家度过的那半个月的春节假期吗?
也许,
是的。
明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