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孩子念到孙子辈还是五年级,有问题吗?

到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个老师能说出“念到孙子辈还是五年级”的话,不管是时常挂在嘴边,还是偶尔怒其不争的气话,都说明了这个老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高水平、高素质的老师是不该、不应、也不能说出这样的话。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基本上都把老师的举止言行当成自己的标杆,老师的导向就是学生的方向,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记得小时候,班里也有一个同学,学习不好,调皮捣蛋,老师颇为头疼。每次这个同学犯错误、或惹到老师生气了,老师总把一句“你,你到啥时候也好不了,三岁看老,你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

可能是老师常说这句话,自那时候还是孩子的那个同学的心里就形成了这个概念,反正也好不了,过一天是一天。后来这个同学在初中的时候辍学了,当然也确实没有大的出息,延续了父辈农耕打工的生活。

在一次我回家和他闲聊的过程中,他突然提到了当年那位老师,说:小学的那个李X老师死了,我还去给帮忙了,但是我心里对他一直都是有怨气的。

我问为什么。

他说:如果不是小学的时候他那样对我,我可能也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这个同学说的可能不客观,但是至少证明了,那时候那个小学老师的话,确确实实伤害并影响到了他。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不可能用一种教育方法就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因此要因材施教,而这也正是很多老师或者说学校所欠缺的理念。

孔圣人最早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并一直这样践行。

有一次,子路向孔子请教: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接着学生冉有向孔子请教: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

孔子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公西华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故事,对不同的人,要根据他们自身不同的特点,给予指导和建议。如果自身还达不到这个要求,那就要努力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如此才能教出各类优秀的学生。

老师说的不一定就是对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

还记得爱迪生的故事吧?老师认为爱迪生是个低能儿想要他退学,便写了一张字条让爱迪生捎给了他的母亲。爱迪生的母亲看到字条后双眼含泪,告送爱迪生说:老师认为你是一个天才,学校对你来说太小了,没有好的老师能教你。

从此以后很多年爱迪生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优秀的学生。直到很多年后,爱迪生看到了这张字条,上面写着:你的孩子智力上有缺陷,我们不能让他继续留在学校了,就只能让他退学了。

母亲的一个谎言,保护了爱迪生的自信心,造就了一个发明大王。

所以遇到向题主说的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引导,重树孩子的信心。同时也要和老师做好沟通,避免以后这种情况发生。

以上拙见,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