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
如果有一天,你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你会告诉孩子真相,还是善意地隐瞒?
以前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观念都是“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大家大多都会采取“隐瞒”的方式。
我记得,十年前,爷爷去世时,家里有个堂妹才三四岁,她成天问家里人:“爷爷去哪儿了?”家里人不是说“走了”,就是说“出远门了”,很少有人会直言相告说“爷爷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慢慢的,她就再也不问了,是她明白什么是死亡了吗,还是她开始体谅大人们的心情?或者,只是在她心里埋下了“不能谈论死亡”的种子。
年初,我的妈妈去世了,全家都陷入了巨大的悲恸之中。如今,几个月过后,我才开始回想,当我们这些大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时,我那只有七岁的小妹妹,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或许,她并不能完全理解“死亡”的含义,但她一定知道,妈妈再也不会回来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面临至亲至爱的突然离去,都会失去理智甚至很长时间都沉浸在悲伤和痛苦里。而她才七岁,那幼小的心灵该如何去承受这么巨大的失去呢?
很多次,我都想跟小妹聊聊妈妈。这些年,我在外地求学、工作、成家,陪在妈妈身边的日子屈指可数,而小妹几乎和妈妈朝夕相处。我也想听她说一说,那些我不在家的日子,他们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然而,看着小妹那双深到看不清情绪的眼睛,我开不了口,似乎只要我一提妈妈,她就会哭出来。真是心疼啊。
怎么办呢?
我咨询了几个朋友,有人向我推荐了生命教育的绘本。其中之一,就是这本《我的妈妈去旅行了》。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让的小男孩,他刚上小学,和爸爸、弟弟、保姆生活在一起。如果你问他,“你的的妈妈呢?”他会回答:“我的妈妈去旅行了。”
事实上,让的妈妈已经去世了,可是家人并没有告诉他和弟弟。
邻居的小姐姐知道这件事后,开始以让的妈妈的名义给他写明信片,然后读给还不识字的让听。小姐姐叮嘱让说,“这是我们俩之间的秘密,不能告诉任何人!”
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让也一点点长大了。最终,关于妈妈的去向,他有了自己的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让·勒尼奥来自法国,是一位作家、漫画编剧,同时他也为动画片和广播剧编写故事。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的妈妈去旅行了》的主人公和作者同名,因为,这本书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书中以一个7岁男孩的视角,描述了生活中的若干片段:很晚才下班回家的爸爸,会做巧克力牛奶冰淇淋的保姆,邻居家的小姐姐和她爱嚷嚷的爸爸……
让的妈妈从未在书中出现过,但她却一直存在于书中:上学第一天老师会问爸爸妈妈的职业,邻居家的小姐姐会念妈妈写来的明信片,去同学家玩时会聊起妈妈的去向,去外公外婆家时会看到妈妈的照片……
尽管妈妈不在身边,但让和弟弟从未怀疑过妈妈的存在,他们一直以为,妈妈是去做环球旅行了。
圣诞节前夜,让和弟弟拿相机拍到了存在于想象中的圣诞老人,让兴冲冲地拿去给邻居家的小姐姐看,却被小姐姐无情地告知“圣诞老人根本不存在!”
随后,他从小姐姐口中听到了那个残酷的事实——
“你的妈妈,她已经死了!”
“死”意味着什么?对于让而言,死亡或许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当他意识到,妈妈就像圣诞老人一样并不存在时,他就彻底长大了。
整个故事既心酸,又充满了温情,还充满了童趣的幽默。每一个知道妈妈去世的人,都对让和弟弟充满了怜惜。他们一边同情着这对兄弟的遭遇,一边又绝口不提妈妈不会再回来的事。于是,让只得通过自己的方式摸索着去发现真相。
不得不说,尽管这是一本绘本,但它却具有一种抚慰人心的作用。我们这一生,需要面临无数的离别,那些重要的人离开了,但并不代表他们就不存在。他们会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血液里,给我们前行的力量。
我希望,这本温暖的书能够给小妹妹带去一点安慰。尽管童年无法尽如人意,尽管妈妈已经离开了,但我们的爱会一直陪伴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