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7年,荆轲刺暴秦,败。后世对其评价很高,尊其为大英雄。可世人这如此一致的看法真的对吗?如果说当年荆轲图穷现匕之时,他突然不想死,世人还会觉得他是大英雄吗?
小时候爸爸经常给我讲荆轲刺秦的故事,我很敬佩他那种大义凛然的气魄,更加欣赏他的为人。所以在自己没有接触任何有关描写荆轲的文字时,他就已经是我的大英雄了。可这种仰慕,在学习到高中的一篇名叫《荆轲刺秦王》的课文时却被动摇了。
课文中,先交代了时间背景,随后提出了荆轲刺秦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樊於期首级,二、燕督亢地图。燕太子丹不肯,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回绝了荆轲。荆轲知道太子丹乃重情重义之人,必不会同意自己的请求,遂私见樊於期。樊於期乃深明大义之人,随即自刎。
有了樊於期的首级,荆轲拿到了督亢地图,求得了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并以天下最毒之药淬之,遂寻得了勇士秦武阳一同前去,荆轲开始准备出发了。
但“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这使太子丹有所怀疑,遂催促其出发。
荆轲终究还是出发了,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那首慷慨激昂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在天地间回荡,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咸阳宫巍然矗立在眼前,荆轲见到了秦王。他态度坚定,视死如归,来到了秦王面前。秦王那威严的面孔,并没有使他恐惧。到是秦武阳,面露惧色,使秦王殿下诸大臣心生疑窦。终于“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至此,荆轲刺秦以失败告终。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整个事件。
首先,荆轲在燕准备之时,是否有后悔之意?他说是在等一位故人,可在太子丹催促之下便出发了,这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若是真的在等故人,与其不辞而别,是不是有点言而无信?其次,图穷现匕之后,为何不是直接刺杀秦王,反而要去扯住秦王衣袖,增加刺杀难度?
那么答案只有一个,荆轲退缩了,从太子丹责问为何迟迟不发,到在秦王殿内刺杀秦王,他退缩了。因为他不想死,他想活命。他要的不是刺杀秦王,而是劫持他。在秦王大殿之内,杀死任何一个人,自己都会死无葬身之地。唯一能活命的办法,就是劫持秦王,以要挟秦国千军万马,让他安全返回。
这就是我心中的荆轲刺秦,我心中的大英雄,在可以刺杀秦王的时候,抱了一点私心,退缩了。在一个绝佳的时间,为了自己的生命,放弃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辜负了万千燕国子民的期望。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首千古名唱还在江边回荡,我的荆轲终究还是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