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要从公子哥写给青楼女的一首诗开始讲起。
公子哥将青楼女的名字藏于诗中,赞美她的婀娜多姿;还把她比作出使边塞、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所以这是一首表白诗。
这位公子哥,就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张出生显赫,父亲张镇芳是晚清进士、袁世凯的心腹大臣,还创办了北方第一家商业银行——盐业银行。
而青楼女,是当时名震沪上、弹得一手好琵琶的潘妃。潘顾盼生姿,曾是苏州名门千金、前清状元宰相的后代,母亲聘请名师教她音乐和绘画。无奈十三岁时母亲病逝,被恶毒的继母卖到上海的妓院。
可能这就是缘分,两人互相看对眼,纷纷坠入爱河。但当时一个国民党中将已经看上潘妃,盘算着将她娶回家。听说有人要横刀夺爱,中将派门卫将潘妃软禁在酒店不许出门。
张伯驹急中生智通过朋友买通门卫,孤身涉险将青楼女解救了出来,两人匆匆回到北平。世人对这件事津津乐道,称之为“虎穴夺姝”。
两人在潘妃的故乡苏州举行婚礼,虎丘山、拙政园、狮子林留下了他们幸福快乐的身影。他们还拜访印光法师,法师为他们取了慧起、慧素的法号,从此慧素成了她的字,素成了她的名。
潘妃成为历史,如今是潘素。如果说两人的结合有些惊心动魄、不为世俗所理解的话,婚后则更多是甜蜜、感动和相互的成就。
张伯驹爱好诗词,人家说他的诗词是写不是作,大致是张口即来,可以想象多有才气。在这些词中写情的不少,但几乎只写给一位女性,那就是潘素。
40年代,两人携手登峨嵋山,张伯驹写了一首“六州歌头•登峨眉山绝顶”,其中有
相携翠袖,万里看山来。云鬓整,风鬟靘,两眉开,净如揩。
翠袖是指女子,这里当然是指潘素,上面两句的重点是:我夫人很美,有文化的公子哥夸老婆的方式也是相当有逼格。
而每年元宵节是潘素的生日,每到这一天,张伯驹都会写一首词赠给潘素。如【水调歌头•元宵日邓尉看梅花】,其中有
当时事,浮云去,尚依然。年少一双壁玉,人望若神仙。
经惯桑田沧海,踏遍千山万水,壮采入毫端。白眼看人世,梁孟日随肩。
在这首词中,张伯驹回忆两人结合时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那时的潘素“人望若神仙”,还将自己与潘素比作梁鸿与孟光,不仅要举案齐眉,更要“日日随肩”。(这狗粮,简直了)
张伯驹发现了潘素的绘画才能,不遗余力为潘素聘请名师,学习花鸟画、山水画。潘素幼时已有绘画基础,经名师指点,很快就大有长进。
张伯驹还带领潘素进入他所在的“文化艺术圈”,这个圈子有什么人呢?张大千、溥心畬等大咖,他们可都是中国画的国手。到了晚年,潘素的金碧青绿山水已然成为她的招牌,在美术界颇有名气。
而张伯驹除了诗词绝佳以外,还自创了“鸟羽体”书法。
作画、写字、填词、游山玩水成为夫妇俩生活的主旋律,他们诗画唱和,共同完成了很多书画作品。
张伯驹用非常文人化的方式对潘素传情达意,不断开发她的绘画天赋,为她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提供绝佳资源。而潘素对于张伯驹,也是十分的支持和包容,甚至可以说近乎迁就与宠溺。张伯驹的一大爱好是字画收藏,这个可是相当烧钱的,纵使家大业大也经不起过多折腾。
1937年底,张伯驹以4万大洋从溥儒手中购得中国传世墨迹最早的《平复帖》。4万大洋什么概念呢?一个银元的消费力折合现在人民币一千多点,这么换算的话大概四五千万甚至更多。
1945年,为收藏中国传世最古的卷轴画《游春图》、避免国宝流失海外,此时的张伯驹早已不是当年贵气的“民国四公子”,只是挂名一些虚职,并无收入。
而对方开口就索要240两黄金。张伯驹忍痛卖掉一处豪宅得到220两黄金,可惜还是差20两,就请妻子潘素帮忙。《游春图》虽好,可是考虑到眼下家里实际情况和未来漫长的现实生活,潘素还是犹豫了。
张伯驹见妻子没答应,便吵吵开了,最后竟干脆躺在地上,任凭潘素怎么劝怎么哄,都不起来。你猜后来怎么着?潘素最后只好答应拿出一件首饰换钱买画。看到妻子答应了,张伯驹这才起身,也只有在无限包容的妻子面前,张伯驹才可以如此任性吧。
对于张伯驹这种花巨资收藏字画的行为,所有家人都反对,甚至指责他是“败家子”,唯独妻子潘素懂他、理解他、支持他。
张伯驹一生醉心诗词、书画、收藏字画,像是一个不沾染一点烟火气的人,用世俗的标准来看,是一个有钱任性随意造的公子哥。正是妻子潘素的理解、支持和包容成就了他一代名士的风气;而在俗世中沉浮的潘素则借由张伯驹,完成了由青楼女向女画家的转变,绽放了自身的艺术天赋。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