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本书计划# NO.054-055︱《侣行》和《背包十年》:年轻与年长的旅行

如果要对比评价《侣行》和《背包十年》,我想应该是旅行的不同视角吧。如果你刚刚开始背包去看看这个世界,那么你适合〈背包十年〉的方式,把精力花在和当地人一样生活的旅行上。如果你是一个资深的旅行者——什么叫资深呢?就是已经不满足于看这个世界,而是向往于探索未知,那么你适合《侣行》,去看看索马里的海盗,去看看活火山。

虽然这两本书都有着一个似乎是旅行类书籍的共同点,文笔一般,但是并不影响它们给我们带来一段又一段在平凡生活中无法触碰得到的故事。

读《侣行》,才会知道在索马里,人的阶层分界是明显且严格的,贫民窟的大人是无所事事的,文化是断层的,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读到他们准备去切尔诺贝利的时候,“我,梁红,魏凯,曾乔。四个人又组齐了。”有点莫名的感动,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可以拥有多少个值得托付的兄弟呢?生死与共,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后背交付。

再回头看看〈背包十年〉,会发觉其实一个人背着包出门并不是多大的事儿不是么?

“旅行应该是美学,建筑学,历史学,而绝对不应该是经济学。”希望小鹏的这句话不要被误解吧。

相对于〈侣行〉的惊叹,对于〈背包之年〉则更多的共鸣和叹息,可能是因为我个人去过的地方也就那几个吧,可能是因为觉得如今背包客带动的经济学吧。

早在初中时代就知道了沙发客,记得当时好像是只有一个国外的沙发客网站,还了解到一群叫“摆客”的人群,居然还有一个网站“摆摊中国”,不知道现在还存在么?

年轻的时候或许向往着看看不一样的世界,但随着年纪的长大,我们不是丢失掉了这种探索的爱,而是去等待更好的爱。

就像年轻时一个人出门喜欢住青旅的床位,在很多文青的描述里床位房是一个可以听听其他人故事的地方,但是年纪增长以后,出门想要的是住的舒服一点,以第二天可以更好地去看看更加真实的世界——而不是粉饰的,不自然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平衡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