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故乡,每每想起,故乡就在自己的身旁。几曾怀念那些往日的旧时光。
故乡的村口有棵大槐树,粗壮的树干,硕大的树冠,就连村里最年长的人都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只知道这棵大槐树,是从以前的老槐树的树根上枝生出来的。至于老槐树,不知道在多少年前,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被砍伐。也许是盖了房子,也许是修了庙宇,不得而知,应是物尽其用。留下的老树根荫生出了新的树枝,年复一年,长成了现在的参天大树。这棵古槐,老树根估摸着有千年以上,长出的新树,也有好几百年了。
进出村口的人们,都从大槐树的树荫下经过,人们早已把它当作了村上的守护神。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来这里祭拜。人们亲切地称此为"槐树底"。
槐树底是人们聚集的饭场,吃饭的时候,边吃边在这里聊天。他家吃的是大米饭,他家吃的是面条,他家吃的是小米焖饭,他家吃是圪糁稠饭。菜更是五花八门,有地埋菜、萝卜菜、淹咸菜、猪肉菜、鸡蛋菜、浆水菜等。人们各吃各的,也不会互相羡慕与嫉妒。遇见吃稀罕饭时,比如平时很少吃的黏米饭、江米饭或油圪麻时,会让你尝上一口,有时还会邀请你去他家吃上一碗。如有老人在场,干脆会盛一碗过来,让给老人吃。老家的人真的很实在。
聊天的内容也很丰富,东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西家的女儿找了个好人家,谁谁谁家的孩子分配了工作,谁谁谁家在外面买了房子等等。凡是知道的,都会说上一通。有时因为意见不统一,也会发生辩论和争吵,有时会笑着走开,有时会不欢而散。
春天人们在这里歇脚,夏天人们在这里乘凉,秋天人们在这里打场,冬天人们在这里晒太阳。年复一年,大槐树守护着故乡的人们,守护着这古老的村庄。
曾记得小的时候,春节随父亲回故乡拜年,看见爷爷站在村口的那棵大槐树下迎接我们,在等我们回家。我总是高高兴兴的跑在最前面,跑进第一个院子里,再爬上第二个院子的大门口的上马石上,摸一摸大门上的门环。拍打几下门环,生铁做的大门环"砰砰"作响。
进院后,先跑到爷爷打铁的西屋里,拉一拉煽火用的风穴,"砰、叭,砰、叭"的听着风穴的声响,鼓出的风吹起的火上的尘灰,荡了一屋子,落了一身。再寻一块铁,学着爷爷打铁时的动作,用小锤"叮叮当当"敲打几下,寻着乐趣。
后来,爷爷老了,不能在大槐树下迎接我们了。爷爷的家里也盖起了新房,不在原来的地方住了,但每逢回到故乡的时候,路过大槐树,总是能想起爷爷柱着拐杖在那里等候的身影。每次回去,都要去故乡的老屋看看。后来打铁用的风箱已不知去向,风穴火也拆了,只留下西屋老房破旧的门窗和坍塌半壁的土墙。但老屋却在我的脑海里永远存在着,还是小时候的模样。
村子里好多人在县城里买了房子,因为子女要上学读书,长大了要成家立业。村上没有了学校,现在结婚办事的要求标准又高了些,村上又没什么产业,离乡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槐树底聊天的人在一天天减少。后来每次回到故乡,都会感觉到故乡苍老了许多。
今年春节回故乡拜年,领着孩子转了转故乡的老屋,又看了看新房院、崖上、小铺街、窑顶上、南岸上、庙坡这些老地方。脑海中时不时浮现出一些记忆中的画面,自然是有些亲切。
屋子门上帖着大红的春联,但多半是紧锁着的门扉。就连一些畅开着的院落,也是尘灰满地,想必已是久无人居。
记忆中的一些个邻居家的爷爷奶奶早已过世,门上的锁也早已锈蚀,早已无人打点与照看了。有些泥砖土胚做的房子、院墙,塌了个口子,有些屋顶已瓦斜破损,业已成了危房。总之,眼中尽是些沧桑之情形。
又想起了小时候在爷爷家过年,拿着压岁钱在庙上供销社里买上一挂100头的小鞭炮,舍不得一下子放完,将其拆成一个一个的小炮,点燃一根香,一会儿点响一个,数着个数玩。后面跟着一群快乐的小伙伴,时不时欢笑声与欢呼声回荡耳际。
正月里,故乡的崖上用老杆和大粗绳做了个高高的秋千,年龄大点的哥哥姐姐们在荡秋千。飞来飞去的秋千,载着他们的欢乐,在故乡的天空上回荡。我胆子小,不敢上去,怕摔下来,只是站在一旁,看他们在秋千上飞着,越起越高。
庙院里传来了"咚咚呛呛"的锣鼓声和"叽叽呐呐"的锁呐声,在这里土话叫"响家伙",是乡亲们在排练正月十五的传统节目推小车。女的在用绸缎和木棍制作的花车里,戴着礼帽,戴个黑茶镜,手里再拿把耍故事用的扇子。男的头上扎一条雪白的毛巾,穿着传统耍故事的服装,在后面做着推车行进的架式。小车边上有跟班的,前面还有两个道丑的。他们随着音乐,做着推小车动作,妞着秧歌,道丑的做着逗乐的动作。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小孩子们,学着大人们的动作,一阵阵欢笑着,自然也包括我。
如今,我只能站在紧锁的门外,思其小铺百货的繁盛和那挂100头的小鞭炮。那些个馋人的糖果、那些个好看的簇花炮、那些个故事、那些个小伙伴、那些个欢乐、那些个年,现在一切都已经离我远去,只有那棵老槐树,依然在岁月的风中挺立着,用它那炙热的情怀,守候着故乡,护佑着乡邻。
我的故乡,有着太行山的淳朴,有着黄土地的憨厚,有着永远也放不下的牵挂,有着永远也解不开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