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一直迷茫,或许曾经彷徨,从稚子孩童一步步到如今。遇到一本书,仿佛见到了曾经的自己,也从未有的如此清晰认知了自我。
少年时的彷徨,谁不曾!
这本书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但我并不觉得他是一个小说。更像是作者的一幅自画像,在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塑造一个人物,由他讲述。
主人公辛克莱,10岁时的脑海就常常会有离开童年这座象牙塔的躁动声音,外面的世界,好的、坏的都在引诱着迷茫的小辛克莱,他已彷徨在童年和成人的两个世界中。
马克斯、风琴师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在辛克莱的生活,又像安排好的一样突然淡出生活。他们指引辛克莱,从内心出发,找寻自我,面对自我。从孩童渡向成人,这是一条不算热闹的路途,甚至更加孤独,马克斯、风琴师像是一盏灯,更像摆渡人。
有一段时间的辛克莱,活在人群中,顺着人潮,不是童年的自己,也不是所希望的自己,是颓废的人啊,是一副失了心、没了思想的芦苇模样。仿佛看见了曾经的自己,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不合群,所以努力混在人群中央,那痛苦的模样。
在我们生活中,或许没有马克斯和风琴师这样形象鲜明的引导者出现,但有些书的有些句、有些人的有些话,成筋络、成骨骼、成血肉组成马克斯或风琴师,引导、摆渡那些彷徨日子里的少年们。
《岛上书店》里有一句话,“我们孤单,所以我们读书;我们读书,而后不孤单。”终于在读完黑塞的《彷徨少年时》的刹那间,明白了读书后的不孤单。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曾经的模样,长成的路途,看似孤独,但是并不孤单,因为有人也和我一样曾在这条路上如此彷徨过。
开始时,我曾在心里默默将这本书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归于一类,因为都是写的少年长成类的故事。待到书读一半时,我试图做出比较,《麦田里的守望者》相对比较含蓄,会让人读到少年青春期的叛逆与成长,但是并没有特别的上升到思想哲学的高度。但《彷徨少年时》不一样,故事性并不强,情节承转也不是多么刺激精彩,从哲学思想的高度出发,少年们的对话时常带着高深的隐喻。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琢磨和回味。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从小,妈妈经常对我讲的一句话:“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努力一点,勤奋一点。”
谁人少年不彷徨,每个人的一生代表一条他向自己拟定的路途,代表一个在这样一条路上走的努力,代表一条路途的启示。或许没有一个人曾经整个完全发挥自己,可是每一个人却都努力要做到那个地步。
人的使命就是回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