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读到了一篇文章,是《求是》杂志副主编张铁志自刎前的遗作《如果我死》。
关于生,很多人都愿意谈论;但关于死,却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对。
死亡,终究是一个很难被人触碰的话题。
忘记从哪里听到的一句话,大意是,死亡是唯一一个我们确信一定会发生的事。没有人经历过死亡,因为经历过的,都死了。
但有些人全程经历过别人的死亡,并因此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态度。我觉得,那种态度是经历过生死之后,对世间一些事情看淡、看轻的过程。
而这种看淡的态度,却是每一个疲于拼命的人需要静下来想想的。
在这篇短文中,张铁志说:
都说人生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而我以为那是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
对个体生命来说,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
不论你是荣华富贵,还是穷困潦倒,生命的起点与终点不过咫尺之间。
也许,只有在生死面前,每个人是平等的。
当有一天生命到了尽头,我想,每个人可能都会想想,有些事真的那么重要么?有人人真的值得我们去纠结和郁闷么?来来往往都是过客,是否将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呢?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还是很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甚至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别人有的,你也要有;别人没有的,你也要有。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比你富有,比你有才华,比你运气好。你真的在意得过来,比得过来么?
人们孜孜以求的,不过是别人口中的赞美,且不说这些赞美到底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
人不能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因为你永远无法得到所有人的肯定。
这些话听起来很鸡汤,但真正能做到的,太少太少。张铁志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做到了。
假如一个人活到弥留之际还不清楚自己是谁,还要靠外在的评价确认自己,做赞美者赞美的奴隶,做诋毁者诋毁的奴隶,不是非常可怜又可悲么?
小时候,我常听大人说这样的话:别XXXX,人家该笑话了。或者:别XXX,让人家怎么看。
所以,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很瞻前顾后、战战兢兢,生怕成为人们眼中的笑柄。
然而,我们好像尤其乐于做这样的事。上学时,如果哪个同学参加了什么考试,或参加了什么比赛,总会有一群人在背后吹凉风:就他那德行,还想参加考试呢。肯定考不上。
很多同学害怕别人说,所以想报也不敢报。上课时,明明知道答案,但却不敢举手,怕被同学说成“嘚瑟”。
压抑自我,把自己变成沉默的大多数,是最安全的办法,或者叫有些人眼中的处世之道。
这些天在看关于罗马皇帝哈德良的一本书,书中提到他的复杂性格。很多传记作者认为“变化不定是哈德良一贯的风格”。但是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哈德良只会对他认为值得和蔼相待的人才会表现得和蔼可亲。
该严厉的时候他会很严厉,该平易近人的时候他会平易近人,值得他亲切以待的人他会亲切以待,他认为不值得亲切以待的人他从不掩饰自己乖僻的一面。
还有,可以纵乐的时候他会尽情享受,需要自制的时候他会变成禁欲者;需要吝啬的时候他从不顾忌别人的想法;应该给予褒奖的时候,他不惜给予重奖,甚至重到让人目瞪口呆的程度。
认为无须坦诚以待的人,岂止是不坦诚,他甚至还会撒谎;认为值得以诚相待的人,他诚恳的态度让人觉得再也没有人比他更诚实的了;认为不值得宽恕的人,他会毫不留情地追查到底。
在忠实于自己的事情上,哈德良从不“变化不定”,而是“一贯如此”。
我想,哈德良若是放在今天,也是个率性而活的人吧。
我很庆幸自己也在努力随性地活着,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随便说什么好了,也不太喜欢去攀比,自己觉得幸福,就可以了。
有人说这叫不思进取,但我觉得,幸福在每个人那里有不同的定义。我做着喜欢的工作,平时看喜欢的书,做喜欢的饭菜,我觉得这就够了。
人这一生,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不要强求。
我喜欢的人,就做朋友;不喜欢的人,就不去理会。我不太喜欢心里很讨厌却要装出很喜欢的样子,我不喜欢的人,就一定会让他看出我不喜欢他,因为我不害怕他知道,也不在乎。
有人说这叫单纯、不精于世故,是的,我这辈子可能都很难做到世故了,其实也不太想去做到。很多人说进入社会以后,人都要戴上伪装,不然一定会被伤害。
然而我觉得,人和人之间有磁场存在,磁场相同的人很容易相吸。所以,要想单纯些活着,就首先让自己卸下伪装,才能吸引和你一样的人。复杂的人就让他复杂好了。
人生很短,何必像演员一样,戴面具生活呢?
你会说,因为利益、斗争。但如果这些影响了你的生活,让你每天像个斗士,难道不是生活方式出错了么?
这不是佛系,这是事实。
很多人说,你活得单纯、简单,那是因为你衣食无忧,还有份喜欢的工作。我想知道,衣食无忧的尺度在哪里?在自己心里。
其实啊,人这一辈子,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尤其到了一定年纪,时间就像长了翅膀。这不,刚刚觉得春节才过完,转眼,半年就过去了。
人活到最后,还剩下什么?是别人对你的评价?你比别人有钱带来的优越感?还是你内心中真正的幸福?
其实,你活得好不好,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扮演的人生,终究不是你的。所以为何不真实一点,为自己而活呢?
不少人一辈子没活明白,有一室的房子时要争两室的,有了两室的又争三室的,一生这样争啊争的,其实最后大家都复归“一室”。
我想,张铁志活的是明白的。
当终有一天你面对死亡,会发现这些你都带不走,纵使你有金山银山,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堆满屋子的钞票,与你而言也只是一堆废纸。
人活一生,奔波劳碌,支撑人走下去的,一定是他内心的富足。然而,很多人却唯独忽略了它。在物质面前,精神不堪一击。若不相信,去看看中国可怜的读书率就知道了。
物质的富足让人快乐,精神的富足才真正让人富有。
所以我们是不是该想想:人活到最后,还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