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月份的最后一天,正好是第四个12天听TED,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二月份也是很有意义的。把这一周期TED介绍如下,伙伴们可以根据内容选择自己想听的TED。
题目1:读书改变命运
读书改变命运,这是人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也成为激励人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之一。演讲者是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出生在阿拉伯世界,一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地方,女孩要接受教育,要克服很多困难。在克服了种种困难后,演讲者成为一名摄影师,她想用照片记录那些通过教育得到改变的女性。
开始有很多女性并不愿意,通过演讲者反复说明这个项目对其他女性影响,有一些同意拍摄。透过这一项目,演讲者看到教育如何让女性更独立,更能掌控自己生活,更能获得一种自由。
读书改变命运,在这句话受到质疑的今天,我想读书不一定能带给你金钱回报,但是它能让你思想上更独立,内心更丰富。
题目2:如何跟压力做朋友
跟压力做朋友,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压力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需要逃避的事情,因为在我们观念里压力会给人的身心造成伤害。演讲者为什么认为压力是朋友呢?
演讲者开始也认为压力是有害的,后来演讲者了解到一项研究:高压力但并不视压力为敌人的人身体更健康。
演讲者开始改变自己对于压力的看法,她开始转变认知,认为压力带来的心跳加速,出汗现象是人体在积极为挑战做准备,此外压力过程中会产生催产素,它会让人寻求支持,建立强的亲密关系,而这些都是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的。
正确认知很重要。把压力当作朋友,而不是需要压制的对象,你会更健康。
题目3:追寻自我价值之路
演讲者开门见山引出自己观点:人们不是为你的真实价值买单,而是为他们认为你的价值买单,而你可以控制他们的认识。这个观点很鲜明,一下子引发我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我们需要与别人沟通我们价值,不管是找工作,还是与客户沟通,都需要明确表达我能为企业和客户创造什么价值。演讲者认为,要获得与自己价值匹配的薪水,你要会定义自己价值,也要会传达自己的价值。
研究表明,女性在工作中,与男性相比,会获得更低的薪资,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学习如何获得与自己价值相匹配的薪资。
演讲者认为你可以通过思考以下问题:
1. 我的客户需要什么,我如何满足他们需要?
2. 我身上哪些特殊品质让我能更好服务客户?
3. 我有什么别人是不能做到的?
4. 我能为客户创造什么价值?
很多人因为对自我怀疑而低估了自己价值,演讲者通过帮助一位女性更自信表达自己,把表达内容专注于为客户能创造什么价值上,她不再害怕与难搞的客户见面。
这个演讲确实反映了一个事实:你的价值来自于别人认知,而你可以控制别人认知。
另外在如何传达自己价值中,把关注点放在你能为别人创造什么价值也是很重要的,这能让你客观表达你的价值,而不给别人一种吹嘘自己的感觉,你也更能获得别人对你价值的认同。
题目4:向死而生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说到它,都会觉得是很沉重的话题。对于死亡多一些认识,能够让人更好地活着。
演讲者经历过一次和死亡面对面,他对于死亡也自然有着比一般人更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经历,他发现医疗机构设计初衷是治疗疾病,而不是关心人本身。他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回到对人的关心上来。
死亡过程本身是要经历很多痛苦,首先我们应该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痛苦。比如:失去和遗憾会造成人痛苦。失去也许无可避免,但是遗憾却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应该不给自己人生留有遗憾。这就需要我们清楚知道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
活在当下。生命在于当下,只有你活在当下,你会细心体会通过自己感官与外在建立的联系,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真正在活着。
让生命更加丰富多彩。人的需要可以分为身体和心灵需求,从这两方面,我们都可以让自己生命丰富起来。
演讲者是从死亡角度讲如何设计医疗保健,让即将死亡人能够有尊严的离开。从这个演讲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活着。不知死,焉知生。只有对死亡有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活着。
题目5:世上最后一片净土
不丹,一个仅有70万人口,国民生产总值20亿美元国家,却能够做到碳排放为负值,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这个国家实现了基础教育和医疗全免费,这大大减轻了一个家庭负担,由于教育和医疗压力造成破坏自然环境行为也相应减少。
此外政府还做了以下事情:为人民提供免费清洁电力;政府部门努力实现无纸化办公;政府鼓励使用清洁交通工具。这些措施都较低了碳排放量。
另外,不丹宪法规定:国家绿化覆盖率不低于60%,而实际它有72%森林覆盖率。
现在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各国重视,如果说过去人们还在怀疑全球变暖,如今人们已经同意全球在变暖,并且已经看到了其带来的危害。
全球变暖问题需要所有国家联合起来去解决。它不像其它问题,比如局部地区战争,具有地域性。没有哪个国家能不受全球变暖影响。正如演讲者所说,虽然不丹在碳排放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它也不得不承担因为气候变暖导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不丹国家虽小,国民生产总值也不高,但这些都没有成为它不承担环境保护的借口,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我们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过去这个冬天北京的天气状况就很好,这让我看到,只要我们把环境治理当做一个重要问题去解决,就一定会想出办法。
题目6:性格的迷思-你究竟是谁
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虽然与自己朝夕相处,但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很少。这个演讲是如何看待“你是谁”的呢?
演讲者是一名性格心理学家。他会从五个维度来把人归类:
1. 开放型与封闭型
2. 意识型与无热情型
3. 外向型和内向型
4. 讨好型和唱反调型
5. 神经质型和情绪稳定型
这里边我们最熟悉的是外向型和内向型人。外向型人经常需要来自内外刺激,他们会喜欢喝咖啡,喜欢去热闹的地方。内向型人则喜欢待在安静地方,下午喝咖啡晚上就睡不着了。这并不是说内向型人不喜欢社交,只是他们意识到在刺激少的时候能够有更好表现。
一方面演讲者把人进行归类,另一方面他认为每个人又是独特的,不能简单归类。每个人看重东西是不同的,正是这些不同让你变得独特。
“你是谁?”,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虽然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但却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很多苦恼,就是因为缺乏对自己的了解造成的。比如选择了不适合的工作和人。如果对自己多一些了解,就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
题目7:无所畏惧,学无止境
演讲者从小是一个很自信的男孩,认为自己就是绿巨人,直到七岁那年参加夏令营,被一个伙伴在水中拽住,虽然最终被一个老师解救,但是对水的恐惧却一直萦绕在他心里。他是怎么克服掉恐惧的呢?
一个每天都需要喝六杯咖啡的朋友对演讲者说,只要演讲者能在公开水域游一公里,他就在一年内不喝咖啡。演讲者接受了这个挑战。他为此尝试了各种方法:找铁人三项运动员训练自己;使用踢水板;上游泳冠军课。但这些都没有作用。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一个朋友建议:试试Terry Laughlin的“全身浸入水中”游泳法。
这个方法把演讲者带入了一种全新的游泳方法中,通过这种方法他学会了游泳,并成功游完一公里。这让他意识到:最好的结果会被那些错误的概念和未经测试假设拖累。
演讲者从对语言学习中发现:材料比方法更重要。演讲者有一段时间很畏惧外语学习。一次在日本的学习经历改变了他对语言看法。在日本学习让他意识到他必须要好好学日语。他找了不同书籍和CD, 但都没什么帮助,直到他找到了在1981年被日本教育部规定的1945个常用汉字表。
他专注学习这个资料,在六个月后,他可以读报,日语从一级到了四级。并用这种方法,学习了十二门语言。他意识到: being effectiv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eing efficient. 做正确的事比效率更重要。后者只专注做好,却不关注做的事情是否正确。
他甚至总结出只要把下面六个句子让母语者翻译成过去、现在和将来时,你就可以明白这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句子中句子成分顺序规则)。
1. The apple is red.
2. It is John's apple.
3. I give John the apple.
4. We want to give him the apple.
5. He give it to John.
6. She gives it to him.
此外演讲者之前很害怕跳交谊舞。在阿根廷的一个舞蹈课上,他本来只想看看,后来受到鼓励报了一个月的课程。为了激励自己学习,他利用Parkinson's law(任务复杂程度和你给它的时间有关)。他给自己报名了一个比赛,距离比赛只有四个月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他首先请了一个女教练教他女伴的步子。然后研究了不同比赛冠军的能力和特点,并且采访了这些人。他注意到除了这些人提到的外显性的东西(他们建议练习的),还有一些内显性东西(他们没说,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的共性东西)。
他总结了这些内显性的东西,他发现这些冠军有三个共同点:
1. long steps
2. different types of pivots
3. Variation in tempo
他通过录像,把舞蹈过程分解,通过对这些内外显的练习,他在五个月两周后,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
如果只是听他的成就,会感觉这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听他把学习过程讲下来,你又会觉得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掌握了正确学习方法,加上不断的练习和坚持,成功是必然的。
题目8:怀疑的福音
1999年12月31日,被预言为世界的末日,上帝将会第二次来到世间。这一天,演讲者和其他人在一个教堂里,等待着上帝降临,来解救他们。然而当十二点钟声过去,人们发现预想的并没有发生。
12岁的演讲者和其他人一样,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欺骗。当演讲者怀着复杂心情回到家,看到不同地方人们千禧年祝福,他突然意识到,不同地区时间不一样,难道主要一次次降临人间吗?这更让演讲者感到很荒谬。
这件事情让演讲者意识到:怀疑是可能的。答案是错误的可能问题本身就有错。从此在确定的大山下,开始有怀疑的泉水流出。演讲者开始不断去寻找可以相信的东西。
开始他以为好的教育可以解救他,18岁离开贫民窟去剑桥求学,让他以为他可以把所有不幸留在身后,可当他发现自己被一个窃贼用枪顶着头按在地上,双上在身后,他发现最好教育也救不了他。
当他2008年成为雷曼兄弟的实习生,他以为他远离了贫穷,然而他目睹了这座金融大厦倒塌,他意识到最好的工作也救不了他。
他以年轻记者身份进入华盛顿,他听到了“美国将会改变”的声音,可是后来的国会停摆,国家陷入裂缝。他意识到新生的政治也救不了他。
虽然他信仰的“成功之神,金钱之神,权利之神”就像12岁那场经历一样,午夜后都死亡了,但是演讲者并没有放弃寻找新神。他认为他要不继续寻找,要不就死亡。
他找到了哈佛商学院。2013年在一次8000英里的自驾游中,演讲者认识了不同的人,和一些人一起工作,并受这次经历启发,创办了一个非盈利组织。这个组织因为作者的努力,人们对于意义的的追寻和无数的创业者,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组织。
研究者认为是自己使人们相信:我们可以治疗这个社会的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演讲者得到了另一个福音。在一年前的一次哈佛商学院校友会上,几百个人捐出了5000亿美元。而两天后,演讲者在一个城市农场里,听一个叫Tony人的故事。一些孩子会参加他的一个项目,只为吃一天仅有一顿饭。它是Tony用退休金开展的项目,而这个项目中他没有工资。尽管项目很成功,但他缺乏资源,他需要帮助。
这两个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演讲者意识他并不是救世主,他需要为那些想要自立更生的人考虑。他关闭了自己的组织,把自己组织模式免费分享给那些认为有能力做好的人们。这解放了演讲者,让他不再承受救世主压力,他意识到的时间有限,差距太大,而奇迹又不会发生。他需要动用所有人力量。
这个演讲很有深度,并不好理解,尤其是后边部分。我觉得他把好的模式免费分享很好,中国慈善可以这样去做,我想这样既能减轻个别人压力,也能让被救助者有尊严。
题目9:用我们最后的温度回馈大地
死亡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死后的身体应该怎么处理呢?我们知道不同地方的习俗不一样,有土葬,树葬,水葬,火葬等。不同的风俗,也体现了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像埃及把尸体制成木乃伊,因为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会消失,即使人世间已死,只要身体保存完好,依旧可以在阴间复活。
对于如何处理遗体这个问题,演讲者将带来怎样回答呢?
演讲者出生在医学世家,所以并不忌讳在饭桌上谈论死亡,但是她并没有选择医学。她选择了读建筑学院的设计。但是她在学习期间,对如何处理自己遗体产生了兴趣。
通过她的了解,传统处理方式会浪费大量资源,而且美国墓地已经不够用了。火葬因其简单、便宜、更环保而受到人们青睐。可细想之下,我们用火把遗体变成灰,这个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会造成对自然的破坏。
演讲者想:为什么我们最后的离开,还要选择这样一种危害地球的方式呢?
朋友一个电话启发了她。她想:“既然动物死后可以堆肥,人为什么不可以呢?”通过和很多领域专家合作,并做了一些实验,她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在一个葬礼间,我们举办了葬礼仪式,然后把死者遗体运到主设备中,遗体上覆盖木屑,经过几周的微生物分解,遗体化成肥料,我们可以利用肥料种植一棵树,以后可以在树下祭奠逝者。
这真是一个不错想法。人来自于自然,最终让人回归自然,同时生者通过树去缅怀逝者。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一句话:种子变成了树,种子死了吗?它没有,它只是转化了一种存在形式。如果用这种方式处理遗体,即使亲人离开我们,看到那棵树,我们也会感觉他还在我们身边。
题目10:给孩子监狱还是大学
这是一个反映美国司法现状的演讲。之前听过报道讲美国黑人青年和警察间发生的冲突,没想到这些报道后边折射出了美国司法系统的严重问题。见微知著,也许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忽视可以看见的苗头,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下面隐藏着巨大的问题。
演讲者在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而在大学附近是一个历史久远非裔社区,则是另外一群人,他们过着另外一种人生轨迹:他们面对的是感化官而不是老师;去法庭受审而不是上课;去管教所而不是旅行;20多岁时候,拿到的不是学历,而是犯罪记录。
在过去四十年,美国服刑率增长了700%。每十万人就有716人服刑。演讲者在大学时候给一个高二女生上课,遇到了她的一个15岁刚从少管所回来的弟弟,从那时开始,她投入时间研究美国的司法现状。
大二结束后,她搬进那个非裔社区,花了六年时间,尝试了解当地年轻人成长过程中要面对什么。在第一周她就看到了小孩间经常玩警察游戏。在接下来时间,她看到了警察如何搜身,进入房子,殴打人,带人问话,街上追赶。
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个18岁男孩因为校园斗殴,如何一步步走向监狱,并且在一个事件中,他11岁弟弟也被判三年的管教。如果他是去了演讲者所读的高中,他的事件只会被认定为学校斗殴,会在学校内解决,不会上升到犯罪。
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之前也听过,不过并没有详细了解过,看了这个片子,了解更多了。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面对的司法也是不同的。
演讲者说的一段话挺震撼的,大意是说:我们要求那些生活在每天都有暴力发生的社区,拥有最少家庭资源,上着最差的学校,面对着最严峻的劳动力市场的小孩,在成长路上不能犯一点错误。
一个国家会有各种问题,要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切实际,不过问题解决顺序是需要思考的,在我看来,关系下一代的问题永远都要摆在优先解决的位置。
题目11:我们没敢做过的梦
什么梦是我们没敢做过的呢?让我们一起听听演讲者怎么说。
在8岁的时候,演讲者看到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照片。在那之前,在那之后,演讲者再没有看到这样的画面。
十八岁的时候,当演讲者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的时候,他感受到了来自这个国家的陌生感。经过人们不顾危险的抗争,最终同性恋婚姻得到了国会的认同。在十八岁的时候,他不敢相信自己能组建一个同性恋家庭。
这是一大进步,可同时,演讲者看到在很多方面:婚姻、同性恋群体、艾滋病群体中的巨大隔阂。如果我们不消除人们间的深渊,把人送上月球又能得到什么?
激进主义和过度工作,让人不能保持内心平静,不能活在当下。沟通技术发展,并没有带来聆听能力增长。获取信息便捷并没有带来快乐增加。我们需要的是创造一个可以坦诚相待,关心他人的社会。
我们可以大胆做着科技快速发展的梦,但是我们不敢做让人性发展的梦。演讲者认为,我们应该对人性充满好奇,学会与他人相处,敢于创造这样一个世界:不再问别人做什么,而是问别人的梦想是什么。
最近听演讲,让我看到美国这个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已经到了很严重地步,一些人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在我们国家,我没有这样强烈的感觉,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性关注比较多,人们会关注别人感受,这与西方过于强调个人主义是不同的,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优势。最近开始学习《周易》,感觉这些古老智慧在新时代依旧可以绽放光彩。
题目12:职场上的“拳击手”
看到这个题目,你也许会疑惑什么是职场上的“拳击手”?让我们一起看演讲者怎么解释它。
演讲者首先创设一种情境:面对一个来自985高校的毕业生,成绩优秀,简历完美,和一个来自一般大学,有不少跳槽经历,还有一些奇怪的工作经历,比如酒吧唱歌,饭店打工。如果两人都能胜任岗位要求,你会选择谁?
前者被演讲者称为“银勺”,他们拥有绝对优势,并且注定成功。后者被称为“拳击手”,他们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才能到达前者的成功,他们的经历听起来像被拼缝起来的棉被。
后者那些不连贯的工作经历,也许暗示了他们缺乏专注,无法聚焦。不过也可能暗示他们不断在和挫折做斗争。因此我们应该给这些人一次面试机会。
与后者相比,前者在获得学业成功路上,也付出了努力和牺牲。但是他们学业的顺利,也可能造成他们不能很好面对工作上的困难。而且他们对于所从事工作内容会有区别心,一些工作内容在他们眼中不值一做。
演讲者本身就是来自一个父亲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她们的生活就是“疯人院、苏醒、美丽心灵”的结合体。在家排行老四,生活在没有自己房子、汽车、洗衣机家庭中。但是这些并没有击垮她,她有很强烈动力去了解商业成功与“拳击手”关系。
她遇见了成功的商业人士,读了大量的拥有很大权利的领袖简介,她发现一些共性,这些人很多早年经过巨大挫折:贫穷、抛弃、父母早逝等。
研究也表明,人在经历创伤后,会自我成长。在一项研究中,有1/3经历过创伤孩子,最终过上了健康、成功的生活。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就是这样。他被人收养,没有大学毕业,去印度待了一年,还有读写障碍,但这些并未妨碍他成功。
“拳击手”面对人生挫折,他们相信命运在自己手中,结果不好会想我如何做可以带来好结果,他们不会放弃自己。当他们战胜了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后遇到的困难,对他们已经没有什么难度。就像一个人已经能够解决一道在当时看来极难的题目,他挑战自己成功,那他以后就更容易接受高于自己能力题目。
除此之外,能够在成长之路上,得到他人的帮助也必不可少,他们能够把你好的一面挖掘出来,为你的成功提供建议和帮助。
对于演讲者说的这一内容,之前也有听过。演讲者所说的“银勺”是我们教育所致力于培养的人,但我们也清楚,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这样的人,为了培养出这样的人,有些家庭会给孩子道路上扫清一切障碍,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障碍对孩子成长有好处,能够培养出他的坚韧。也有些人刻意设置障碍,我认为这要是慎重考虑,你设置障碍合适,那是培养他的坚韧,如果不合适,那可能会打击掉他克服困难的信心,让他以后面对困难,总是会有一种无力感。当你不知道怎么做一定正确的时候,选择什么都不做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