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梭罗的《瓦尔登湖》:离群索居,找寻自由。
如果问还有没有另外一本书影响甚至改变了我,那一定就是克里希那穆提的这本《生命之书》。
这本书乃至打开了很多我之前从未思考过的普世智慧,对我而言这是一本相见恨晚的书。
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是一位印度著名哲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他在西方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力。
克氏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并告诫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
全书一共12章,以一年的12个月份来排序,我今天写的是本书的第一章,也就是一月。
接下来我会陆续整理往后的月份,之所以想整理出来,主要是想为自己保留我思考过的痕迹。
一、聆听
你可曾安静地坐着,既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安详地坐在那里?
如果你能够安详地坐在那里,这时你就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而不是你想要听到的声音。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下意识去听自己想要听到的声音,而会主动过滤掉那些不想听或者不喜欢听的声音,我们打开世界的通道是狭隘的,自我的。这样导致我们做出的判断和决定也是片面的。
因此,我们应该摘掉标签,不带任何个人色彩去听别人说的话。
而聆听的本质不是听话,不是去读懂别人的语言,而是超越语言,听到言外之意,这些言外之意是经过你深刻地洞见而形成的理解,这样的聆听才是真正的聆听。
克里希那穆提生性害羞与谦逊,却不厌其烦地为大众宣讲了数千回没有草稿的演说。
他曾经对听众说:“讲者的话语本身没有什么重要性。真正重要的是,听者必须毫不费力地觉知自己一直处在理解的状态。”
克氏强调,如果我们对别人说的话不了解,只是一味地听一些表面的话语,那么我们势必会带走一堆的概念,然后根据这些概念建立日常生活的模式,过着所谓的精神生活。
二、学习
学习不是一种知识的累积,而是能对我们的人生具有改造的意义。
别人的知识无论多么伟大,都不属于我们。恰恰是因为我们总是把知识当成一种追求安全感的工具。而人的欲望无穷大,我们对安全感从来不满足,所以我们要学的东西才会越来越多。
真正的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觉察,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作出内容的更新。
一个不断累积知识的心从未真正领会到什么,它只是在累积信息和经验,然后基于这个背景不断再学更多的东西,所以越学越焦虑,越学又有越多要学。
而一个头脑充满知识的人,只会阻碍他看到崭新的事物。
小孩永葆好奇心的秘诀就是,他们头脑过于简单,因此没有让知识成为他们的阻碍,而我们成人的头脑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被不断灌输知识,因此变得守旧、保守、缺乏创新。
我们的脑袋再装不下其他的东西了,混乱一片,所以如今才会有所谓知识管理这一新的概念。
三、权威
我们为什么要追随权威,接受他们的说法?我们是一个自由的人,人不应该以外人或者外物作为自己的追随,而是应该找到自己内心的指引,成为自己的追随者。
我们会追随权威,是因为大部分人都认为审慎的深思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所以我们把自己托付给权威。如果我们甘愿放弃思考的能力,那我们已经失去做人的底线了。
认知与思考,是我们有别于人而不是牲畜的唯一判断标准。但信息爆炸的今天,又有多少人已经放弃了这一能力了?
四、自我认识
人能不能做到真正的自我认识?我们能不能仰赖自己的经验,而拒绝所有外在形式的权威——书籍、老师、僧侣、道场和各种信仰?
我们仰赖的这些别人的指导、这些帮助我们判断的某种洞见,其实也不过是累积成的记忆和经验,而这些可以被我们仰赖吗?
这些所谓的知识不过都是受限的过去和当下相遇,它们不具有恒久的权威,也没有恒久的知识,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匹配当下的这个时代。
大部分人是不能够完成自我认识的,必须通过关系、连接的碰撞,继而投射回来的你的选择和反应才完成了自我认识。
关系犹如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在关系中我们认识和反思自己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和反应。
但真正的觉察者能够深刻地认识自己,但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你必须让思想腾空于你的肉体,以第三者的身份反观你自己。你必须有觉知才能认识你自己。
《生命之书》一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