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是吴军老师首部认知升级类著作。在书中,他将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那些时代先行者的经验,以鲜明睿智的方式阐述出来,为我们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视角。
我的人生我做主
“人生是一条河,每个人总希望自己这条河能更宽一点、更深一点、更长一点。要做到更深,是靠自己的修行和对世界的理解;要做到更宽,则是要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情。”
如果自己的修行尚且那就可以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和坚持去实现。而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做一些事情,还最好能做成功,这便需要我们的个人魅力和行事魄力。简单点讲,你不仅要有做事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领导力,要有筹谋的智慧。而这也离不开个人的精进。
这几年很多人都在说“终身学习”,这俨然已经成为全民认可的一种成长理念。于是我们逐渐的发现自己身边的人越来越开始重视个人的学习,社会上各种继续教育平台也如同雨后春笋般的遍地开花。
仔细想想,我们要想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是靠学校里学习了十几年知识,然后在余生的几十年加以运用的,而是要在之前的基础上,去扩充、去积累,最后实现创造与再创造的过程。
这两年除了继续提倡终身学习之外,很多人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口号“个人精进”。我认为个人的精进,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目标感。你要先有一个清晰且可执行的目标,你成功的概率才会大一些。
关于目标感,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便进行理解:
第一. 断舍离。与目标无关的事情,几乎可以一刀切,一点也不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俱全,这时候就要果敢一点。
第二 . 延迟满足感。就是为了长远的更有价值的事情暂时放弃“即时享乐”,这能让你的目光紧紧盯在目标上,所有的资源与精力都注入此处,会更有可能成功,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第三.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为无谓的人事物费心。**我们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机会有限,只有认准自己的目标,不纠结于环境因素,做好当下,不断进取,能力才能显著提升,才更有可能成功。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如果把我们的人生分为上下半场,那伴侣一定是陪伴我们走完人生下半场的人,但是生活中依然有一些人搞不清楚伴侣的重要性。
很多人在父母、子女、伴侣的排序上,不自觉将伴侣放在了最后,或许因为太亲近反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庭也是因为关系颠倒而家宅不宁。
在一个完美的婚姻中,双方都需要明白关系的亲密程度和重要性依次是“夫妻优先于子女,更优先于双方的父母。”
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是比投资自己重要或更重要的。
古训有“好女富三代,坏女毁三代。” 的说法。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是如此。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我们选定了自己的伴侣后便应当抱着坚守一生的信念来过日子,一边提升自我,一边投资伴侣。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内省、相互监督,发现自己和伴侣身上的优缺点,取长补短,进行投资。
社会上很多的人对找男女朋友有着各种各样的要求,容貌、财富... 但只有很少的人关注到了两个人的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和成长,这其实是为婚姻的发展埋下了一些隐患。
父母要做孩子成长的助推剂
父母与孩子生来就是渐行渐远的过程,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陪伴他拥有独自离开的能力。我们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浸润下长大,很大一部分人一时半会儿无法理解这样的豁达。
孩子需要成长,但为人父母的我们以及我们的父母,同样需要成长。
我们一直都说,中国的父母在精神、人格平等,对思想包容理解这块是匮乏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实行“一手包办”,总认为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要多,自己的经验能让孩子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一辈子顺风顺水。我想问的是,“然后呢?”太过顺利的人生背后,孩子的一生形同被设定好的齿轮。
我们的父母过多的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放在孩子乃至于孙子身上,让许多远远超过18岁的年轻人如巨婴一般生活着,完全没有独立的能力,不难想象,世世代代发展下去,我中华子孙何谈一代更比一代强?
我们的父母是吃过苦的一辈人,他们对于输赢的观念特别看重,生怕自己经历过的艰苦岁月再次发生在孩子身上,这边有了所谓的“赢在起跑线”思想。总想着跑在队伍的前头,不要“落后挨打”才好。
其实呀,现在的社会发展得如此之快,机会又浩瀚如海,在人生慢慢的马拉松长跑中,起跑线一说当真没有了说服力。
我们不妨冷静下来,看看有多少能人志士不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而倒退回去,他们也曾经在起跑线的很后面呢。所以,一定要说起跑线的话,父母的见识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生活需要做减法
我们大多数人喜欢热闹繁华、人潮涌动的地方,在这样喧闹的环境里可以暂时忘了自己源自内心的孤单,于是有人感叹“因为害怕孤单,我选择热闹。”
但是喧闹繁华并不是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人喜欢独处多过群聚热闹,他们喜欢阅读,喜欢打坐,喜欢通过让自己独处的方式来静谧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思想得到飞跃。
给我们的生活做减法,首先是给自己的内心做减法。在人生的道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与选择,而在面对诱惑和选择的时候,每个人的做法都是不一样的。
《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鹪鹩在深林里筑巢,林子再大,也不过只能占其中一枝;偃鼠到黄河里饮水,黄河再大,也只不过只能灌满自己的肚子。几千年前,哲人先贤就已经教了我们生活的智慧:过多的物质,与我们无益。
生活需要做减法的思想大概是从日本的《断舍离》一书发行之后开始风靡起来,给了我们看待生活的另一个视角。
我对减法生活的认知是,我们大可不必向以往一样,买很多东西留着不用,想着世世代代传承,能增值或保值,说到底,潮流的趋势变化得太快,与其花大力气买这些东西等过时,不如好好经营好当下,只买适合自己的,并且自己需要的,物尽其用,提升品质便很好。
我们的人生需要做减法,做真正有用的工作(即不要捡芝麻,而要把精力放在西瓜上)。
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短暂,要学会取舍,懂得幸福。
在生命的长河中,若想有一个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们所应具备的基本常识和观念。天才必定有过人之处,但普通人跟天才的的差异或许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其他方面,比如认知,见识,勇气和方法。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输在起跑线真的不是大事,但玻璃心却可以阻碍很多优秀人士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