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
继续读黄裳老先生的《金陵五记》之《金陵杂记》,《随园》。
先生在文中说,随园的主人清乾嘉时期的诗人、散文家袁枚在其《随园记》写到:
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雨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先生并不认同,认为袁大才子夸大其词,说的天花乱坠:说来有如许好处,其实全是别人的,他不过是站在那个土堆子上面看看而已。
读到这里的时候,自己的脑路也是开了小差,飘散开去。自己欣赏先生的文笔,欣赏先生文笔下流淌着的豁达,但对先生这里的观点(也许与他在短文的开头所表达的情感——“我对袁子才一向没有好感……对他那种顾影自怜的名士才情始终不能欣赏,实在是无可如何的事”,是一致的),自己却是不能认同。
袁子才所谓“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其实,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理念——借景。印象中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陈从周老先生曾在其“说园”的文章中,针对园林设计,提出了几个理念,如借景、对景、隔、漏、曲等,记得不是很深了,大概的意思是说,园小(江南的园)但景不能小,韵味还要深、还要绵,借景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园内的景要借园外的景,要景景相映,景景相衬,景景相融,景景相连,园小景却无限韵味也更悠远。
在这一点上,自己游园的经历,就感触颇深。颐和园,国内算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借景西山就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了。如果没有远眺的西山映衬,是不是会缺少了很多的美轮美奂的景致呢?春日里西山鲜嫩的晴脆,倒映在昆明湖里的窈窕;夏日里,雨后,袅袅娜娜,弥弥漫漫,在山腰飘飞着的白云;秋日里,夕阳欲下未下,在湖面上跳跃着的滟滟的波,穿越十七孔桥的明耀辉煌;冬日里,雪花漫飞,迷蒙了的西山,迷蒙了的川,迷蒙了的清漪园的水,清漪园的画廊,清漪园的楼阁亭台,迷蒙了的西堤,还有柳烟荡荡地回,一天的帘白——没有了借景,皇家园林浩浩的气势,岂不是颓,不是微,不是废?
借景的例子太多了,大家尽可结合自己游玩的经历,回味领悟一番。
若如先生所说的意思,仅仅是关注园内的景,不注重所借的景,比如小园,有假山、有小桥、有流水、有亭台楼阁,很秀巧,很灵通,很雅致,而园外呢——近处,一条臭水沟,虽是曲着的却是污水横流;不远处,就是闹哄哄乱哄哄的猪鸭鸡鹅的批零市场,禽毛纷飞,屎尿随地势而流而飘;稍远一点呢,成排成片的贫民窟,房屋破旧,墙皮随风而碎而飞,那街巷破烂逼仄混黑,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灌其中。你不借景,景也是要强借给你的,这小园再美,能有人愿意去吗?
园内的景要美要雅致,园外的景——主动借也好,被动借也罢,也是要清芬要幽静,要与小园相携相挽,而不是相背相离,不谐不和,否则,相互揪扯着、斗争着,园外不美,院内也美不了。记得带儿子去红领巾公园游玩,就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回来后自己记日记:公园人少,而面积不少,且秀美,且暖心,值得一游,唯一的遗憾,是公园周边,高楼林立,遮天蔽日,四环路上,车辆来来往往,咆哮如虎,似钱塘江大潮,汹涌不止,澎湃不休,这一切,都撕扯着公园那难得的一份秀美,那难得的一份对游人的暖心。
借景,又何止是园林呢?生活中各种的借景,比比皆是。
商场、店铺、货摊,不是一条街一条街一条巷一条巷,成片成林地扎堆吗,这是不是借景?当然是啊,比着、赛着、争着,吆喝着、热闹着,衬着、托着,生意红红火火,财源沸沸滚滚,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幼儿园、学校、培训机构,不也是你在我身边,我在你身旁,你揽着我的腰,我牵着你的手吗,这是不是借景?当然是啊,教材、课程、老师、教学辅助、教学服务,家长、学生、机构的销售,学习,借鉴,参考,比较,这家看看,那家瞧瞧,咨询咨询,打听打听,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提高效率、提升效果,竞争激烈,拼杀凶狠,下手绝不留情——可家长要的不就是这个劲儿,不就是这个景,不就是你借我的景,我借你的景吗?
说的远一点,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那不也是借景吗?借什么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成长环境啊。
近朱者赤,是借景吧?
有贵人相助,是借景吧?
经验分享共享,是借景吧?
打造良好的生态圈,也是借景吧?
大家来到《简书》,是不是借景?
……
借景,无处不在。
借景是在自己有景的前提下,一种开放的心态,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是共享共生共建共赢,是开阔的胸怀——我好,也希望你好,而不是下绊使坏,再踏上三只脚使劲儿地踩,那叫自取灭亡,头也没法回,更不要说再来。
先生的文章,还得继续读,启发自己的思考思路思维,尊重前人尊重先生,但不盲从。请先生谅,再来。
(202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