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罗振宇麦子熟了
在现代社会,我们怎样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完成自己的认知升级,做一个更聪明的人、一个站在高处的人?我将自己在经济学的智慧中得到的启发,总结成了十六个字:承认代价,比较权衡,不问是非,只争高下。
1
文科生思维的缺陷
我们得承认,文科生思维的历史贡献非常大,但是下面就是不好听的话了。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才一两百年的时间,就导致我们的思维模式不得不发生切换,要走向原有思维模式的反面——“理工科思维”。在我们今天的话语环境当中,就叫“经济学思维”。
我们原来习惯的那种形象化、情感化的思维方式的缺陷在哪儿?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文科生思维缺乏一种用数字描述这个世界真相的能力。
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慈善方面的实验:给一部分家庭寄去一封信,告诉他们非洲哪个国家有几百万儿童现在缺医少药,快要病、饿而死了,大家快来捐钱吧。
给另外一部分家庭寄去的信说,非洲有一个小女孩,她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哪个村庄,她的父母都很爱她,她长得很美丽,非常上进好学,但是现在她缺吃少穿,马上就要死了,您捐点钱呗。
想都想得到,肯定后一封信获得的捐款数额比较高,事实是高了一倍。这说明我们仍然容易被一些具体的东西打动,而不容易被数字打动。但是,这就导致了世界上很多真相在我们眼里是扭曲的,我们找不到真实的原因了。这里并非是批判,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特征。
无法用数字来理解世界,这是文科生思维的悲哀,但是文科生思维真正的缺陷是,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只有是非和善恶,没有比较和选择。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就是文科生思维。一旦切换到理工科或者是经济学思维里面,把自由、爱情、生命搁在一块儿权衡比较,所有的美感马上就没有了,人格显得非常卑污。
2
越来越重要的机会成本
什么是成本?我们一般会认为,成本就是为买一个东西付的钱。这叫“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比这个要复杂得多。
我们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选择一个东西,请问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就是放弃其他选择的总和,这就是“机会成本”。
比如一个年轻人现在下班了,一个哥们儿给他打电话说晚上一起吃饭、喝酒,还有一个姐们儿给他打电话约一起看电影。表面上是两个,其实比这要多得多。他可以选择留下来加班讨老板的欢心,也可以选择上街去撩妹,还可以选择回家读书或者打游戏,或者去拜访一个他非常尊重的人,也或者上图书馆去听讲座。
不管是吃饭、喝酒,还是看电影,他付出的机会成本都是高得吓人的。也就是说,他的认知水平越高,看到的世界的联络和协作越多,他的机会成本就越高。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创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创业公司,面对的其他选择越多,就会工作得越辛苦。这样的公司,员工往往会工作到夜里两三点,甚至是通宵达旦地工作。不是他们愿意工作,而是机会成本实在太高。
3
没有什么是值得不顾代价地去追求的
我们建立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再来看文科生思维,它的缺陷就很明显了。这是一个由是非、善恶构成的世界,有一些目标是值得不管不顾地去追求的。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很符合我们的道德观,很正能量,但是它忘掉了代价。
举个纠结的例子,发生在美国。话说1962年的时候,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叫卡逊,她写了一本书叫《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在环保界有着《圣经》一般的地位,因为只靠出版一本书就切实地引发了一项社会变革!这个变革就是全面禁用DDT。
DDT是一种高效的杀虫剂,对农业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对环境却不是,因为它杀灭了大量的昆虫,甚至是鸟类。
书名为什么叫《寂静的春天》呢?就是说在春天的田野和村庄里,再也听不见虫鸣鸟叫了,所以说这个书名起得很煽情。此书出版之后,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引发了很多人对环境崩溃的恐慌。美国政府不得已,只好宣布全面禁用DDT。后来,这股风潮刮到了全世界,全面禁用了DDT,包括中国。
它的代价是什么?美国没付什么代价,因为它的医疗保健水平都跟得上。可是,非洲大陆就惨了,DDT原本对疟疾是有抑制作用的。
“魔鬼经济学”系列书里提到,在全面禁用DDT的20年里,光非洲大陆因此而死亡的人就有2000万,等于一年100万。到了2006年,国际组织就宣布,在非洲疟疾高发地区可以使用DDT。这个“毒药”又回来了。
所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绝对好的东西、绝对坏的东西吗?没有,我们看到每一个选择背后的代价,然后用精密的计算,用理性去权衡,最后找到一个均衡点,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不顾代价去追求的。
这些例子就充分暴露了文科生思维的两大缺陷:
第一,我们不相信数据,不相信专家;
第二,我们只相信有一个单向的好事,不相信背后的选择和代价。
所以,文科生思维虽然符合我们的情感需求,但是它真的挡上了我们了解真实世界的眼睛。
4
文科生思维应该被彻底放弃吗
话说到这儿,有两个很具体的纠结就出来了。第一个纠结是,既然文科生思维这么差,我们就应该彻底地放弃,然后转到理工科或者经济学思维那一边吗?
万万使不得,因为人类价值观系统非常复杂,至少我就知道三套价值,就是真、善、美。
文科生思维对于产生社会协作、吸引更大规模的资源是至关重要的。越到互联网时代的深处,一个人是不是能写会说、情商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不矛盾吗?没错,人就是一个矛盾体,或者是一个纠结体。
所以中国人说,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是圆融。圆融不是圆滑,是把各种对立的东西融合在我们的人格中,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才叫圆融。
2016年,我听过一句非常棒的话,是王朔说的:“第一等智慧总是自相矛盾。”转换成通俗的语境,不就叫圆融吗?这是第一个纠结。
第二个纠结是,理工科思维听着挺好,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做到凡事相信数据、通过上网查数据来获取真相的,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一样,拥有的时间也不一样。
那么,怎样贯彻理工科思维呢?就是相信专业人员。
我们唯一的生存策略:相信专家
你可能会反驳说:“中国的专家不能信,那都是砖头的砖,他们都是忽悠你的。”带着这种不信任,我们在现代社会一天都活不下去。
比如,你到医院去开刀,大夫进来了,你说“什么狗屁主任医师,我不信,把你的大学毕业证拿出来我查一查”。大学毕业证是什么?不也是医学院的专家对他的信任背书吗?你本质上不还是在信专家吗?
现代社会的本质就是一个协作和信任背书的网络,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你可能会不服,万一专家错了,不是辜负了我的信任吗?那也没有办法,就像前面反反复复强调的:任何选择必有代价,从来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
前不久,有一个朋友问我:“罗胖,你号称在搞知识服务。万一你说错了知识,不就误人子弟了吗?你怎么能保证在节目里说的一个都不错?”
我还真没办法保证,我能保证的是本着良心,把每一个知识点尽可能核实一下,拿不准的观点找高水平的朋友切磋一下再说。但是,我毕竟是个人,是人就会犯错,再加上水平有限,我如何保证不犯错呢?错了怎么办?我的建议就是认了。
这不是在耍赖,是因为我也是在以这种方式面对我自己的世界。
求知的过程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动态的、开放的过程,越是要求真,就越不能执着于真。
在现代社会,我们怎样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完成自己的认知升级,做一个更聪明的人、一个站在高处的人?我将自己在经济学的智慧中得到的启发,总结成了十六个字:
承认代价,比较权衡,不问是非,只争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