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这本书时,其实我并不愉快,因为总会在脑海里将各种书里的毛病对应到某个人的身上。心智未开觉得说的是这个人,各种强辩是这个人,各种恐惧是这个人,尤其是说到心智未开的人,“即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也会振振有词--绝非强词夺理,而是义正词严、双目炯炯、真诚满怀,简直活灵活现。不知从何时起,原先不在意的,却在影响我的生活。
近日,多有负能量袭来,简直了,让我总是思忖,这是什么波符,什么能量?我在讨论者和争辩者之间不断地选择。
就是这么神奇,也许天使看到了我的负能,指引我走出自我设下的漩涡,恰巧,这两天的页码就在“学会倾听”和“交流守则”。
过早的质疑是最妨碍有效倾听的行为和心理,会让人有对方的论证根本不堪一击的幻觉,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排斥状态。
我们在讨论(甚至争论)的时候,原本的焦点在于事实,而非看法,可往往大家的交流都是从看法开始,陷入自己的看法中无法自拔。
我就这么读着,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承认,但我却清楚地知道,在讨论一件事的过程中,我时不时地落入“争辩者”的角色。在争辩的过程里,我能清楚地捕捉到我在讨论者和争辩者之间的游离。如果我能保持脑子清楚,控制在清醒的那一界里,我能很好的控制情绪,做一个讨论者。如果我稍一放松,控制不住,脑里充血,那我立马跑到混沌的那一界里,变成一个争辩者。
不可否认地,我还不够成熟,我就是觉得没有在争辩的场面里获胜,就说明我不够聪明,口才不够好,气场不够强,最后甩一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看法”,灰溜溜的、耷拉着脑袋,逃离现场。
可李笑来说:当我们已不再是“讨论者”,而是为争而争的“争辩者”,这并不说明我们傻,也不说明我们笨,只说明我们提升的余地还很大,每个人拥有的能力都是依靠积累获得。想明白这件事,就容易做到心平气和了。
兔儿说,我的波符里有白风,沟通的课题。在近期负能量的波里,无论是讨论者,还是争辩者,我都能体会到沟通后的释然和畅快。也许这就是成长吧,承认自己的情绪,允许它的存在,想想原来我可以将情绪留在桌子一角,不带着它,自顾自地去解决问题,是可以做到!等你做到了,它也自知地溜走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只能靠自我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