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见到爱美丽的朋友,我跟她说:“我觉得你很温柔。”
她回答我说:“那是因为你也很温柔。”
我说:“不对啊,我就没有觉得爱美丽是温柔的。”
她问:“那你觉得爱美丽是怎样的?”
我说:“我觉得她性格有点急,是直爽型的,有什么就直说什么。”
她说:“那你是不是也有直爽的一面呢?”
我楞了一下,答道:“好像是有那么一点。”
对于这段小插曲,我当时并未把它放在心上,只是把它当成一件趣事,很快忘之脑后。
当我看了《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一书后,我才明白,这种“自身有什么样的特点,就会看到别人身上也有同样的特点”的行为,是“投射”心理所起的作用。
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存在同样特征。
当人们喜欢或受不了一个人的时候,就喜欢给人贴上各种标签:勇敢、勤奋、自私、懒惰……
人们讨厌他人的某些特点,比如自私、懒惰,实际上是我们不接受自己自私或懒惰的一面。
基于这个心理行为,当我们在指责、批评别人这不好、那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自我觉察——我们所讨厌的他人的特点,其实就是我们不接纳自己的一面,是我们给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限定,规定了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反过来,如果别人给我们贴上负面的标签,我们也要有所觉察,人们对我们的负面评判,都是基于他人和标准和定义,我们可以选择认同或者不认同。
特别是在被别人误会、侮辱、指责、批评的时候,他人投射与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是他人的事,但是认同或不认同,反应不反应就是我们的事了。
大文豪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有这样一件趣事,苏东坡总爱和佛印禅师谈论佛理禅理,但总落下风。一天,他从外面兴高采烈地回来。苏小妹问道,“何事这么高兴?”东坡答:“这次总算赢了佛印一次。苏小妹问“怎么讲?”
东坡说,今日我和佛印大师骑马游玩,他说我像一尊佛,我说他像一堆牛粪,他笑了笑,没有说话。苏小妹说,“你输了!”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说“你傻呀,他心中有佛,看谁都像佛,你心中有牛粪,当然看别人就像牛粪了。不是你输是谁输?”
苏东坡说佛印禅师像一堆牛粪,纯粹是出于打趣,并非说他的心中有肮脏的想法。
不过,这个小故事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你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的特点,其实都是自己的特点,就如佛印禅师,因为心中有佛,所以看谁都像佛。
反之,我们没必要受别人的评判所影响,他人如何看我们,完全是出于他人的标准。我们要向佛印禅师学习,对于他人的嘲讽,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