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播客都收录在往期回顾里边, 可以直接看往期回顾看体验会更好~
✨往期播客笔记回顾
全文字数:2514 | 阅读时间:9 分钟
1.「多元输入与生活即调研」
跨界思维的重要性:陆铭老师虽然是经济学背景,但长期保持对社会学、城市规划、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兴趣与关注,认为这种多元信息输入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人和社会。
生活即调研:他将逛街、看电影、听音乐、参加音乐节等视为“调研”,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因此必须深入现实生活观察行为与需求变化。
主张:经济学家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通过观察年轻人(如90后、00后)的消费行为(如汉服文化、服务消费、街拍等)理解城市发展的新逻辑。
2.「城市化的底层规律: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多数人“选择” 而非政府“主张”」
人口在客观的经济规律之下,人会往城市集中。原因如下:
① 人口密度: 城市人口密度大, 服务业发达, 机会多, 城市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很多行业是因为人口密度才能建立起来的, 因为需求足够多 eg: 漫展, 脱口秀, 老年助浴等
② 人性: 人都是喜欢体验多样性、丰富性,大城市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丰富的服务.
3.「变化」
我们这个社会跟20年、30年前相比较而言,最大的变化不是从稳定变成不稳定了,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因为同时存在稳定的工作和不稳定的工作。
4.「外来人口面临的困难」
外来人口在城市里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孩子没法上学或者上学困难。确切来讲是在本地没有办法去上公办学校, 因为需要积分, 户口等条件。 其次是住房,面临市场上住房房价贵的问题,政府可以去提供廉租房、公租房。
5.「增加选择和提供充分信息」
雨白: 对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给他指出他最好的选择,还是给他很多选择?
陆铭老师: 第一要增加他的选择, 第二同时给他提供充分的信息。Eg: 选择小城市还是大城市的问题: 把大城市的优缺点告诉他, 大城市资源丰富, 就业机会多但同时交通拥挤, 住房成本高, 工作压力大等。 让他自己做选择, 同时城市也要想办法把这些问题解决。
6.「乡村振兴的误读」
中央的各种各样的文件,从来没有讲过乡村振兴是让大家回去, 但有些人理解成让大家回去建设家乡。我们把乡村振兴放在城市化的进程里去谈的,只是说这个城市化进程的它有一个过程。
比如说像现在大量人流动人口在大城市待着,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在思想观念和体制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客观上来讲,大城市中的确存在公共服务短缺,基础设施短缺,公租房、廉租房可能造得不够或者结构有问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大量的人仍然生活在农村,小城市这些地方,他们肯定也需要有就业和公共服务。有些地方是缺好的政策,有的地方是缺资本,有的地方是缺人力资源。所以我们在政策上也说,乡村振兴需要对这些相对弱势的地区有投资。
许多人因“背井离乡”的情感而希望家乡发展更好,但现实中即使政府大量投资,人口仍持续流出。这是因为经济机会、服务多样性、社交密度等结构性因素主导了人口流向。
乡村振兴”被误解为“让人回乡”,实则是“为留在农村的人提供更好服务”,而非逆转城市化趋势。
7.「经济发展的规律」
每个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发言。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其实很多人的观点是基于生活的体验和情绪。大多数人分不清自己的选择和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之间的差别。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由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去决定的,但是你可以做不同的选择。
Eg: 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由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来决定的。从数据上能够看到,往大城市跑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是这并不排除对你个人来讲,你可以选择去农村和小城市。
8.「养老要考虑的2大因素: 医疗 + 社交」
人老了以后需要两样东西,第一是医疗,第二是社会交往。而这两样东西在大城市郊区,甚至到了二三线、三四线城市,小县城和农村是没有或者资源少的。
社会交往: 人老了很怕寂寞, 需要陪伴
医疗: 老年人身体不健康了,失能了,需要好的医疗资源。
9.「人口密度的重要性」
城市定义:陆铭老师提出 “城市是人和人见面的地方” ,强调密度带来的见面成本降低是社会交往、服务多样性与效率的基础。
农业社会: 不那么需要人和人之间见面的, 大部分人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因为没有社会分工。
工业社会: 制造业尤其是服务业中需要人和人之间见面的,而人口密度其实就是服务业的人和人之间见面的成本。密度高了见面就容易,密度低了见面就不容易。
Eg: 医院。 助老服务, 社区食堂, 演唱会, 看展, 社会交往等在密度高的地方容易实现。
10.「人口密度的好处 vs 坏处」
好处: 医疗、社交、社区服务(如社区食堂、助老服务)等在人口密集区更易实现,且服务质量更高(如外卖品质、网约车响应速度)。坏处: 居住面积小, 快节奏, 压力大等。
举例: 当你没有足够高的人口密度的时候,你的商家就少。商家少了以后,在一个方圆3公里半径范围之内竞争就弱。所以它的品质就会差,而且你的选择就会少。这就出现浦东的外卖没有浦西的好吃的现象。
反直觉现象:尽管人们抱怨高房价、拥堵,但仍向大城市聚集,说明其好处被严重低估,而坏处被高估。
11.「人性是普遍性的」
你看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除非你相信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你相信人性是有普遍性的,那么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它会预示中国接下来的未来。
在互联网时代,有时候人性的弱点是被加强的。人比较容易接受跟自己想法一致的东西,要证明自己想法是错的是非常痛苦的,但是我们人类在这点上进步过吗?没有,这是人性的弱点。
12.「年轻人“大城市 vs 小城市” 的决策框架」
职业适配性优先:若职业需“人才集聚、信息交流”(如播主、大学教授、营销),大城市机会更多(如播主集中于北京、上海,小宇宙总部在上海);若职业依赖自然资源或小众场景(如农民、山区民宿主、部分数字游民),小城市 / 农村更合适。
个人偏好与需求匹配:喜欢“生活丰富性”(如小众爱好社交、画展、音乐节),大城市更适配;偏爱宁静、无需多样服务,小城市更合适。需区分 “短期闹中取静” 与 “长期无需社交”,避免误判自身需求。
理性看待大城市的“利与弊”:大城市的好处(服务多样性、就业机会)常被低估(如忽视 “人多” 带来的生活便利),坏处(如交通拥堵、高房价, 生活成本高等), 需理性看待根据个人偏好作出选择。
金句摘抄
房子跟人走。
不能根据文艺作品来做决策。如果文艺作品就可以帮大家把这些决策都做对了,还有我们社会科学家干什么呢?
要认清事实,同时也把握自己的方向。
✨小提示:欢迎留言分享你听这一期播客的感受, 或者分享其他你喜欢的播客 。欢迎交流和更正。
✨ 风险提示:仅为个人想法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或参考。请独立思考、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