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与传播不仅是要传播现代前沿科技,也要理解和传播历史上的科技。
黄石矿山公园原来是一个大矿山,在这里发展近代铁矿开采和冶炼最早可以追溯到张之洞兴建洋务企业,当时建的汉阳铁厂的铁矿原料主要就是来自于这里。
铁矿开发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转型也很重要。黄山铁矿利用废弃的采坑,把古老的矿山改建成矿山公园,走出了“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的新路。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黄石矿山公园是一个典型的工业科技展品馆,来这里之后看到各种各样的矿产品,千奇百怪,如黄铁矿、孔雀石等等。这里不仅展示出产的矿石,还有很多各个时代的开采工具和器械。特别是还有很多工人自己动手组装的开采工具,这些都是科技的历史遗迹,每个年代各有不同的采矿科技展品。
在参观的时候也发现很多问题,例如这些展品都是露天放置的,并且雨水腐蚀的很厉害,那么这样就有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些比较笨重的开采运输器械怎么保存?怎么维护?像其中的一个运输车,仅轮胎就有两米多,还有一些吊车,更是要占用很大的空间。所以如何在空间布置和维修护理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很重要。这同样也是其他工业科技展品的存在的问题,因为有很多淘汰的生产器械都很庞大,同样如果露天放置也会引发很多维修保养问题。
看完工业遗迹展览,我们又去看了一下东西长2000多米,南北宽900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这个人们所说 “亚洲第一采坑”。
看到这个令人震惊的采坑时,我的确被震撼了,难道这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这真可以成为是一个人工奇迹!我们看到了一阶一阶开采痕迹,自山顶一直延伸到谷底,据导游介绍该采矿场曾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仅从1890年至2000年的百余年间,从该矿坑中共剥离岩石就达3.6亿多吨,若将这些岩石铺成标准路基,可环绕赤道一圈多;累计采出1.3亿多吨铁矿,生产出32万多吨矿山铜等。若把采出的铁矿全部轧成钢轨,可铺设220余条京九铁路;若将生产的矿山铜制成工业常用电缆,则可从地球牵至月球……
这样的历史工业遗迹需要更多的人参观了解,这样的采坑开发为旅游资源是很好的选择,如果一味的只顾眼前利益,把这样的采坑当做垃圾填埋场,我认为这是极为愚昧的,甚至是饮鸩止渴。每个时间段里都要留下一些东西让后人去参观,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是现代有很多工业遗迹都成了废墟,拆迁后为房地产腾出了地方,但是在一个大城市里有多少百年以上的建筑?甚至有多少五十年以上的建筑?建了拆,拆了建这样的循环又能给后代留下些什么供他们瞻仰思考?一定时间的文化都要有相应的实体物为支撑,不要在数十年后看到的都是照片,只能对着照片轻叹。
欢迎大家关注并支持公众理解科学专题,共同参与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促进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