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开了一个团结的、胜利的,继往开来的会。当然,如果不需要我现场做记录和会后整理的话,这样会来一打,打气的打,以及打住的打。
这个会,徐添老师准备提点已久、催促已久!他是带着使命而来,向来语重心长,只争朝夕。常常感到,他不是只对在场在座的人说话,而是对着身后的来处,延伸出去的未来,经他诗般的语言编织,纷纭的图像鲜活如鱼,摇摇摆摆游过来。
现在即未来!
天天第四次来到地里,天气越来越冷,天天继续老工种,捡石头。他妈妈在铺路,顺着铺好的路,他把石头运到妈妈面前,母子合作铺更长的路。妈妈担心他提不动装了石头的桶,他坚持自己提过来,技术活是妈妈的专长,体力活是自己的专长。
在一篇文章里的结尾处,李泽武老师说自己要到土地干干“老本行”,墨迹未干,键盘稍安,李老师来地上,拉两车边上的建渣到路上,铺了一段路。
然后去挖水塘的坑,锄头下去却遇到一张陈年的“网(遮阳的黑塑料网布)”,这“网”和泥土裹挟,又曲里拐弯,深深深几许,地上的四五个大老爷们连拔萝卜的连环叠加使力方法都用上,“网”却软巴达西,以柔克刚,一动不动,最后只好用各个击破的战术,斩断地上看到的一截,拖出来。这个水塘还要继续挖,挖的过程再来出土看不见的“网”,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是,这里都是粘性很强的黄土,又低处低洼,水份较多,一挖就粘到,要甩动、驱赶、扒拉才弄得下来。我们把黄土都囤起,水塘挖到底,我们又会处理黄土后填回去,这样粘的黄土保水应该不错。
黄土啊,你虐我千遍,我却“永以为好也”!
梅花班鱼儿奶奶和果果婆婆是资深技术派,她们种的菜地还有很多苗可以移栽,了解我们养土的想法后,两位老人放下苗(匀出来班上孩子们尝鲜),到地里挖水塘。张斌兄嘀咕,老人是否方便做如此重体力的活?现实的情况是,两位老人挖得很有气势,凭经验组合不同的工具,增加了效率!
地上,人们似乎都有使不完的力气,像盛爷爷、像两位奶奶和婆婆,像天天,妈妈说要离开了,他还想继续工作。
文 图/唐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