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作群里大家议论着人活着的意义,看着大家各种观念让我也不胜感慨。
我们这一代人(广泛到50、60、70后)接受的是清一色的又红又高尚的教育。从小我们的书本都是“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仿佛不成为英雄生命就毫无意义。对生命的意义诠释完全是以社会性来论,而不考虑人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的意义。从小被要求做父母的好孩子,长大工作被社会要求做别人眼里的成功者。等我们老了又反过来要求我们的下一代,如此往复不已。
诚然适当的励志教育没有错,但我觉得生命最大的意义是成为让自己满意的人。如果每天忙着让自己活成别人满意的样子,真的很累。相信在生命最后的一秒也只有一声长叹。我们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要与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所以对价值的诠释也因人而已。只要自己觉得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是成功,生命就有意义。象霍金这样神一样的人物,他们的所有乐趣就是对未知的探索,但这不是凡人都拥有的智商(或是愿望)。
我们的教育与传统都是竭力要我们成为“苦行僧”,“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成为了“人上人”就一定幸福吗?很多我们眼里的“人上人”得了郁闷症。而那些清贫之家却有“人上人”求之不得的快乐。譬如:自由、坦诚、关爱。记得二十年前,我住在一个筒子楼里,邻居有一对工人夫妇和一个胖乎乎的女儿。女的长很一般,但脸上总挂着笑,男的虽五官周正,但穿着很随意。两人的工资都只略高于市最低工资的标准,但他们每天家里都欢歌笑语的。女的勤俭持家,每天买来菜认真洗摘,周末煲一手好汤,浓浓的香味飘在走廊里。男的话不多,没事时喝点小酒哼几首粤曲,逗着胖胖的一脸笑盈盈的女儿。我想他们在别人眼里是失败的:没有华丽的衣服,没有体面的工作。但在我眼里他们间的关爱和彼此给对方的宽容是无价的。
记得曾看过一篇小文章:有个渔夫每天只打三网鱼,够自己吃和去集市换些生活必须品。有个经济学家去海边渡假,钓鱼时认识渔夫,看到渔夫这样做就忍不住劝他:“你为什么不多打几网鱼?”渔夫说:“这些鱼够我吃和日常用的,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工作,我想早点回家陪家人。”经济学家说:“你可以多打些鱼,换更多的钱,然后可以把钱投资赚更多的钱?”渔夫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嘛?”经济学家说:“你有钱了就不用那么辛苦了,你可以象我这样没事渡个假,钓钓鱼,然后陪陪妻子儿女。”渔夫一脸茫然:“可我现在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呀!”
当然故事就是故事,但其中的深义与我近期看的梭罗写的《瓦尔登湖》的主张是一致的:其实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欲望象一条鞭子抽着无辜的躯体,让他们苦役着心智。
我们从小在望儿成龙,望女成凤的目光下成长。社会给我们设立了林林总总的成功偶像。我们的教育把我们竭力摆脱本性的愉悦去成为各种模子里的填充物。人,是千差万别的,不管看上去有多糟糕,总有他们各自感兴趣的事想做。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幸福,那就应该努力去做,这样各自会获得各自的成功,各自拥有各自的价值。内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快乐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