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大宝哭了很久。
原因是到了我们约定的最晚熄灯的时间,晚上9点,他还要听一个手机里的绘本故事。我不同意。他不断地重复“我就要听!我就要听!”还会说,“你不给我听,我就把你们蹬下床。”并把被子踢走了。整个他哭闹的过程中,我很平静。等到他的情绪好一点了,我从背后抱住他,对他说,“你看上去很生气,想要听绘本故事但是妈妈不同意。如果我们再早一点上床该多好啊,就有时间听故事了。你刚才哭得很伤心的样子也让妈妈很心疼。妈妈爱你。”我把脸贴到他的脸颊上,不一会儿他睡着了。
他一定是特别想听那个绘本故事,可我想要告诉他的是,到了约定时间我们就要熄灯睡觉。我也会在心里想,一个绘本故事也就五六分钟,是否需要如此坚持?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今天我要谈的话题是,妈妈的情绪。
思绪回到两周前有一次小宝喊牙齿痛,我带他去医院看牙医,但是没有号了,看不到医生。我拿出手机准备打滴滴回家,把小宝放下来站着,他不肯,在医院的一个角落里大哭大闹。是一个雨天,出了地铁口我一手撑伞一手抱着他去的医院,胳膊都酸了。我的身体并不在最佳状态。然而,在他大哭大闹的过程中,我想的是,他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也许是因为牙痛而烦躁。一个最不可爱的孩子,是一个最需要爱的孩子。我不能放弃他。任他怎么哭闹,我也没有烦躁。他哭了一会儿,很神奇的,他笑了。
有时候,哭,对孩子的情绪,是一个多好的出口啊。
而事实是,我们有镜像神经元。往往是面对一个哭闹的孩子,家长的负面情绪也来了。当双方都在情绪中的时候,场面是什么样相信为人父母的你一定会懂。
我再讲一个“鸡飞狗跳”的故事吧。
那还是2014年11月的某个凌晨,凌晨4点,当时刚刚满3岁的伟博醒了,哭着从奶奶的房间跑到我们的房间,要和妈妈一起睡。我搂着伟博安抚他的时候,小树醒了,哭了,要吃奶。小树还不到2个月。我对伟博说:“小树哭了,妈妈要去喂小树了。”伟博哭着说“不行!不行!”我又尝试问:“妈妈喂小树,让爸爸抱着你睡。”伟博不同意。“要不妈妈坐着喂,你还是睡在妈妈旁边?”伟博依然不同意。
当时凌晨4点,要睡,又累,听见小的哭,又很着急。对伟博的话里也充满了着急。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让自己平静下来问伟博:“伟博,小树哭了,我们可以做什么来帮助他呢?”我以前这么问过,伟博都会说妈妈你去喂小树吧。我问完,伟博沉默了,也没有再闹。我静静地等着他,虽然小树还在哭。然而这个时候,爸爸沉不住气了,说“来,来,来这边喂他。”这么一说,伟博立马又开始了,“不行!不行!”爸爸瞬间更着急了,“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啊!”这样一说,伟博开始大哭了起来。
我很生气,挥过拳头揍了爸爸一拳。我生气的原因是,我觉得伟博已经被安抚得差不多了,爸爸这样的态度又将他点燃了。此时小树哭得更厉害了。伟博也还在哭。两个大人都气急败坏,场面混乱极了。我叫爸爸把小树抱起来拍拍,爸爸抱小树下床,继续和伟博说:“我们上次看《彼得的椅子》,彼得又有一个小弟弟了,…….”他开始用绘本里的故事给伟博讲道理…… 那天凌晨最后的结果就是,直到伟博慢慢睡着之后,我才得以喂小树。我和爸爸,我们两个人都很疲惫。
“呼……”现在我在回忆这个场景的时候,仍然长长地呼了一口气。
后来,在一次导师Elly带领的家长课堂的PHP环节,我把这个例子分享出来了。整场角色扮演下来,我听见每一个角色扮演的志愿者说出她们的感受。妈妈是心疼,着急,焦虑,生气,和无助。
爸爸也是累,着急,看到两个孩子都哭了,他也很焦虑,无端端地被老婆打了一拳,有些生气却又无可奈何。伟博是渴望得到妈妈的爱的,他因为被安置在奶奶的房间,于是哭着来找妈妈,可是妈妈因为听见弟弟哭了,却着急地要把他快快“推开”,“不要”他,去喂弟弟,他感到伤心和难过。被爸爸“责备”时,又有委屈。于是,他不让步,用更加哭闹的方式来寻求“爱”和“归属感”。
了解了每个人的感受,便能理解他的行为,也知道了问题所在。
后来,大家一起头脑风暴,给出解决方案。比如,备好夜奶,小树哭的时候可以先喝夜奶。妈妈对伟博说爱的语言,“即使妈妈给弟弟喂奶,妈妈也是爱你的。”“爸爸妈妈爱你比弟弟多三年呢。”还有,平时增加和伟博的亲子时光。妈妈放下焦虑。等等。一个人的思维也许有限,很多人的思想碰撞出来的火花,会让人一下子顿悟。原来,解决办法有这么多!
11月21日,凌晨,PHP上的同一幕上演。不同的是,这次爸爸和妈妈都没有焦虑,没有预设,没有劝,都很平静。伟博自己说了,“妈妈,你给小树喂奶吧。”
我只是描述了事实,“小树哭了,他可能是饿了。”同时对伟博说:“即使妈妈给小树喂奶,妈妈也是爱你的。”
而且,伟博爸爸也很赞。我请他先抱起哭着的小树,他就抱起来了,也没有情绪,没有劝伟博。
妈妈是平静的,传递给家人的感觉是好的。大家感觉好了,自然做得好。
这一切都太棒了!
这是2014年的故事,我在这次PHP中收获了一句话“妈妈定了,局面就定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句话一直伴随我至今,在我面对孩子的哭闹,面对两个宝贝的冲突时,很多时候我能够平静地去面对。我深知妈妈的情绪,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妈妈定了,局面就定了。尽管以后两个孩子之间的纷争还会不断存在,但我知道我在哪里,我将要怎么做。我“知道”了,我便有了力量。我有能力平静地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一步步在探索温柔与坚定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