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想,喜欢独处的人
爱情大概是这样:
我们有各自的卧室和书房
也有公共的客厅和厨房
我们并不觉的在自己的房间各自忙活有什么不好
也不觉得我们躺在彼此的怀里不说话会显尴尬
我们就是独立的个体
各有南北
却也相互吸引。
昨夜伴着刘若英的《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零点入睡,早上6点多辗转反侧,躺在床上静静感受头脑里影影约莫名的不安感;
中午一个人在办公室安静的听着自己嘴巴一张一合嚼着花菜和米饭的声音,脑子里回想着今天整个人的精神状态。
每每这种细小的独处片刻与思考时间,总是让人觉得舒服和惬意。
昨晚 AFARWAYS看了我简书上的文章《大学,你为什么不愿意一个人》,然后我们的聊天话题就变成了:“一个人”。
AFARWAYS说:我其实蛮害怕一个人的,但是后来发现,无论在多少人的人群之中,我都是一个人。
一个人的时候,也就是独处的时候。
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独处还是相处,这样的话题恰好与《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这本书的主题思想合拍,所以我向AFARWAYS推荐了在读的这本书:《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
书里的内容是:奶茶自己对独处与相处的自白,以及他和朋友(卢广仲、玛莎、陈绮贞、林奕华、宋冬野、王浩威、石头、詹仁雄)关于独处与相处的聊天对话。
奶茶的文字如平淡健康的白开水,像极了一个人独处时候的感觉,平淡舒服,惬意自然。
而我也恰好是资深的独处拥护主义者,所以花了 3天时间把书看完,然后花1天时间把自己放在独处与相处的思考中,同时也想着要构思一篇怎样的关于独处与相处的文章。
独处,是生命的常态
正如AFARWAYS所说:我其实蛮害怕一个人的,但是后来发现,无论在多少人的人群之中,我都是一个人。
一个人独处,是生命的常态。
我喜欢独处,大概是与小时候有关。
小学时候的独处是外婆在灯下织毛衣,我在灯下翻365夜故事,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
小时候的独处是外公外婆在前,我和影子在后,印着一长排一长排的路灯一步一步压马路;
小时候的独处是外公的大自行车在前,我的小自行车在后,一条街一条街的去骑行;
小时候的独处还是日记本上歪歪斜斜的文字:笼子里面的小鸟,飞呀飞呀飞不出去;
小时候的独处还是一个人住一间大大的房,睡一张大大的床。床边有一个大大的柜子,每天晚上总是幻想柜子里有鬼,熄灯了之后,就赶紧用被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连头都不敢露在外面。
....................
成长里大把的一个人时间放在童年里当时略显孤单,确不知后来这种独处的时光是一个人成长路上的一种常态,而享受独处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就像后来的读书时光,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跑步,一个人自习,相比起那些做什么都要另一个人陪同的人,浪费大把的时间等人,我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超级舒服自在。
生活是有人时一起,没人时也照常家常便饭照顾自己,这样的状态真的很美好。
独处,是自己给生活的厚礼
当独处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一个人处在独处里的时候,一个人的日子会慢慢开出花来,并且后来会越来越喜欢享受这种花盛开的时刻,总觉得一个人的时候,是特别纯净纯洁简单和放松的时候,把世界的门关起来只剩自己,让自己独处一天,像是自己给自己生活的馈赠,整个人觉得舒服又自在。
读大学放大假的时候,常常会晚几天回家或者早几天回学校,享受一个人在宿舍的安静时光。
一个人在宿舍,先睡到自然醒,然后把自己喜欢的音乐外放,伴着音乐起床,伴着音乐吃早餐,然后伴着音乐把宿舍卫生从内到外干干净净的打扫一遍,把自己的衣柜抽屉重新整理一遍,最后坐在电脑桌旁安静的码文字,有时候一抬头窗外已浓黑一片,这种一个人享受时间静谧流逝的感觉总是很美好。
几天的独处时光像是给自己喂了几顿精神上的素食,看起来虽平淡无味,却大益于身心。
独处时间里,不管做什么你都是一个人,你有了充分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自我思考。
就像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而独处的时候,恰好完完全全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独处的后遗症
独处的后遗症是:有时候独处惯了,觉得一个人完完全全可以把自己的日子过得丰盛的时候,很多时候会怀疑自己要不要去叫另一个人,这个人包括家人、朋友。
甚至约了一个人之后又会反复思考到时候两个人会不会相处舒服。好比我今天约了小丹姐去拍照,约完了之后总是会想,到时候两个人会不会相处自在。
独处的人总是过分的追求舒服感和舒适感,于是经常会觉得有时候一个人比一群人好。也或者是在一群人中间,总是有一层保护壳来保护自己,感觉自己无法与一群人融为一体。于是我们就到了相处为难,如何相处的境界。
而他们选择相处的人也一定会慎重慎重再慎重的考虑,因为他们觉得,路上不合拍的两个人,不如随走随停的一个人。
我们都期待一种舒服自在的相处模式
去年在上海,和闺蜜朝夕相处过4个月,两个人一张床,一间房,早上相约出门,晚上相继回家。
事实证明我是一个比闺蜜喜欢独处的人,经常在周末一个人去加班然后一个人在上海的街头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几小时。然后闺蜜责怪我周末不陪她。
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的相处模式都不一样;你会在别人面前变成我,我会在另一个人面前变成你。我相信,在另一个比我更喜欢独处的人面前,我也会是那个需要陪伴的人。
所以,在相处的生活中,没有必要去强求每个人都像自己一样,也不必要去强求别人要像自己想象的一样。两个人总有一种适合相处的生活模式,重要的是去找到并且喜欢这种模式。
我想最好的相处模式应该是我们相互理解彼此的生活,我们在彼此的生活里丰盛,也在彼此的生活里孤独。
喜欢独处的人,相处的时候一定是去找那个彼此能理解对方,既能在公共空间嬉笑打闹又能在彼此的怀里相互孤独不觉尴尬的人。
所以,喜欢独处的人,爱情大概是这样:我们有各自的卧室和书房,也有公共的客厅和厨房,我们并不觉的在自己的房间各自忙活有什么不好,也不觉得我们躺在彼此的怀里不说话会显尴尬,我们就是独立的个体,各有南北,却也相互吸引。
但愿你们都能找到那个相处惬意敢在彼此怀里孤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