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包子的大学生,卖猪肉的北大学子,收废品的女白领,这样的故事新闻并不鲜见,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不符合常规的认知,是因为不相称。这些做着看起来“不相称”的工作的人们,是无从选择的结果,还是乐意为之?老师文中给出了答案。有更合适的选择的话,应该没有哪位北大的学生会为自己规划卖猪肉的人生。那位包子铺的大学生,如果不是家中的自有产业来体验人生的话,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也多半有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人评论到“有个名牌大学在背后就是好,做什么都是对的。”我的回复是“对是因为做了,而非因为名牌大学。”当遇到逆境的时候,是选择放逐还是忍受,抑或有自我救赎的能力?也许这是教育能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眼界和机会。
逆商这个概念在成功学中不断被提及,逆商(Adversity Quotient,简称AQ)全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在一切趋于失败的困境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对抗能力,在无法改变社会环境的前提下,人的心理适应方式有积极的主动适应和消极的被动适应,当无法在合适的高层次达到令自己满意或者仅仅是赖以生存的目的,主动降维,到曾经看不上的层面去获取新的机会,也许刚开始是消极的,甚至可以算是走投无路的,但是在任何逆境中都能够不放弃自我,迅速转变为积极的面对。“倒煤”如是、卖猪肉如是,一切不放逐自我的降维适应皆如是。《延禧攻略》中的主角就是这样的例子,不论身处何处,即使是辛者库刷恭桶,也能刷的别出心裁,令人侧目,这样的人设,不论到哪里都是可以拥有主角光环的。
这两日微博上某职校社联中官僚主义的对话吸引了不少关注,很多评论中吐槽这样肯定是所差学校,都是些连三本都考不上的学生读的。在同层次的院校中任职,也经常听到有老师有这样的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律习惯比本科类院校确实有差。不过里面也不乏一些非常努力的孩子,高考失利对我朝学子而言是很大的一次逆境考验,有的人郁郁寡欢,有的人玩世不恭,有的人浑浑噩噩,有的人流连于各种学生组织迷失自我。我会用不少时间和自己的学生说尽可能的去提升自己,虽然第一学历是大专,但并非没有上升的通道,只要愿意,读本、考研,都有可能。不要因为落入一个并不理想的环境就以为世界就是这样,人生由此定性。去更好的地方,见更好的人,而不是随意回到家乡,一辈子就困在那个小环境中,一辈辈的循环下去。2009年美国《神经学杂志》公布动物实验结果,证明环境对基因缺陷可进行可记忆的修补并改善基因。不知有几个学生可以听进去我的理念,成为人,成为更好的人,顺境中不懈怠,逆境中可以自我救赎,真正看到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