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九川录【2】
【原文】
又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
曰:“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曰:“昔有人静坐,其子隔壁读书,不知其勤惰。程子称其什敬①。何如?”
曰:“伊川恐亦是讥他。”
[注释]
①程子称其甚敬: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许渤与其子隔一窗而寝,乃不闻其子读书与不读书。先生谓:‘此人持敬如此。’”
[译文]
九川又问:“用功敛神收心时,如果有声、色出现,还像平常那样听和看,恐怕这算不得是专一吧?”
先生说:“怎么能做到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除非是槁木死灰,或者是聋子、瞎子。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却没跟着走也就行了。”
九川说:“从前有人静坐,他儿子在隔壁读书,他却不知道儿子是勤奋还是懒惰。程颐先生夸他说:‘此人持敬如此!’ 这又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程颐怕是在讽刺他。”
[解读]
在王阳明看来,修行的“专一” 功夫绝不是断绝一切“闻见”,在“声色” 这些外诱面前,而是心不为所动( “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陈九川对此还不甚理解,又以先儒程颐对许渤静坐而不知儿子读书是否勤惰赞赏的故事发问。王阳明认为陈九川理解错了,程颐是在否认这样一种“静而不动”的“功夫”,并不是表扬而是在“讥他”。
对于初学者来说,之前阳明先生也曾强调从静坐息心入手。《菜根谭》上有这样一句: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这句话能很好地说明王阳明的观点。对于初学者,还不能做到在“声色”外诱之下站稳脚,就主动和外诱保持距离,先用“静坐息心”的功夫。等到静中养心的功夫稍微纯熟了,就可以“混迹风尘”,做到“见可欲而亦不乱”,功夫才算做完整了。这里阳明先生显然没有将陈九川当做初学者来看,而是直接给他指点出了下半截的功夫。
《河南程氏遗书》所说的故事中那位许渤老兄一心修持心中的“敬”,完全是一付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姿态,他所用的功夫其实正是我们上面讨论的功夫的上半截,即“绝迹尘嚣”的功夫,这种功夫虽然也不能说是错,但是毕竟还是没能养得心体圆满,只能说是一种阶段性的修心途径。况且,如果沉湎于这种阶段的功夫而不知道往更高一层的“见可欲而亦不乱”的阶段迈进,同样也是走入了歧途。王阳明前面批评佛家时曾说抛弃人伦责任本质上自私的。这位许渤对儿子不闻不问,同样也是私欲的表现。正是从这层意义上,阳明认为程颐是在讥讽这位老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