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红尘半世僧,一念佛心一念情——读《弘一法师:李叔同全传》有感

        以前在友人的陪同下,参观了位于海河边上的李叔同故居。实话实说,来此之前只知道李叔同是位知名人物,半路出家成了弘一法师,看过一两幅大师卓璞归真的书法作品。至于其他,便一概不知了。待参观完故居,才知道大师之所以称之为大师,不仅释经弘法闻名于僧俗两界,诗词歌赋、书法金石更是一绝。为何这样的才子佳人会遁入空门?一时兴起,便买了金梅先生写的这本大部头传记,600余页,75万字,断断续续看了有大半年。传记考证翔实、剖析深入,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将弘一法师传奇的一生如实展现于世人。

        在讲到李叔同出家原因之前,不妨先把他的人生经历简单梳理一下。

1880年出生于津门大户人家,祖上经营盐业和钱庄。5岁丧父,18岁奉母兄之命成婚;23、24岁两次参加乡试不第,26岁丧母,东渡日本留学;32岁携日籍夫人回国,时值辛亥革命前后,家产一夜清零;33岁于杭州浙一师教授图画音乐;39岁于虎跑定慧寺批剃出家,55岁居厦门南普陀寺,63岁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世人出家向佛,绝大多数是为了脱苦避世。佛语有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世上的苦有很多种,无外乎物质上和精神上这两种,进一步地,都可归于求而不得。功名利禄,理想欲望,人生在世求的不就是这些东西嘛。过惯了衣食无忧的李叔同,在32岁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必须立业以养家,而且是天津原配与上海日籍夫人两个家。浙一师的工资显然不太够,有一段时间李叔同甚至接下南京一个学校的教职,一月之内需多次往返往返杭州与南京。当然,时不时还得前往上海与日籍夫人团聚。年轻时,风流倜傥、挥斥方遒,但两次考取功名未果;归国后,颠沛流离、蹉跎岁月,仅谋得一教职糊口。人至中年,虽以其才闻名于社会,但这个才华既未能谋得一官半职,又不能带来千金万银。生活压力无边无际,职业前景一筹莫展,感情生活左右为难,人伦亲情深愧于心。这,才是他出家为僧的内因。

        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以整理、编译、传授、弘扬佛教经典为己任,其句读校注的律要,总数超过五百万字。为对校而阅读的相关典籍,恐在千万字以上。于佛教而言,这就是功德无量。出家为僧的24年间,弘一法师还与俗世旧友、师生保持联系,甚至在其圆寂之前还提前给这些旧友门生留了告别信。唯独对天津的亲人,切割甚为彻底,兄长、原配去世,整整30余年均未返津。佛家所说的六根清净,并不是一入佛门,六亲不认。纵使要六亲不认,为何又亲旧友门生而远至亲?出世即入世,入世即出世。纵使得道高僧弘一法师,也无法坦然面对心中那难以言说的亲情。不知大师在临终之前的绝笔——悲欣交集,是否就是其跌宕一生的总结?

        一念佛心一念情,南无阿弥陀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