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熹烨
天色蒙蒙,寒风瑟瑟。一清早,我们这一支石龙镇跟岗特级教师宋运来老师研修队伍浩浩荡荡地朝宜兴市出发,荣幸地参加了一场由宜兴小学语文人举办的一场语文盛宴。在这场活动中,我体会、领悟了许多。
一、观《松鼠》(第二课时)有感
周霞在引导学生学习松鼠的外貌描写时,让学生先找出段落的中心句“松鼠讨人喜欢”,再画出描写松鼠外形的句子,并进行交流。周老师在学生分享句子后都会紧接着来一个疑问“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我认为这个问题设计的非常巧妙,既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也能与中心句就紧紧相扣。另外,周老师还随文教授了学生描写动物外貌的方法:抓住动物的突出部位进行描写,如松鼠的尾巴,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等等。为了让学生体会课文句子的特点,周老师还灵活地运用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到说明文的语言既有准确而简洁的风格,也有准确而生动的风格。
二、观《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有感
学生们复述故事时大多数都是拿着语文书照本宣科。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用着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王叶静老师先自己示范讲一次故事,学生从中便知道了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而不是照读原文。加上课文的好词能让故事变得有趣生动。我认为此环节的教学效果比较有效,老师的示范能让学生跟直观、清楚地了解故事复述的语言。
三、观《王戎不取道旁李》有感
宋运来导师的课堂再一次让我大饱眼福。为了扎实地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的知识,传统的课堂是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再让学生逐句翻译,最后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思想感情。而宋导师却非常大胆地打破了常规。在“读”方面,宋导师设置情境“教台湾的小朋友读课文”;在“解”方面,宋导师通过让学生演故事的方式既了解决学生对课文句子理解的问题,也规范了学生的语文表达,如“人问之”中的“人”可能是谁,礼貌用语等等。在“悟”方面,宋导师通过问题“李子树会和王戎说些什么”的切入,让学生思考王戎聪明在哪里,从而感悟了道理:透过现象看本质。
今天,这三位展示课堂的优秀教师都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堂的“致用”:教以致用为本,学以运用为上。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是为学生的运用而服务,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