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学者化的艺术长卷,一部茶叶世家的兴衰史。
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龙井极品。
本书为《茶之三部曲》第三部。
《茶人三部曲》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内容简介
小说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三部,故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至世纪末,描述杭家人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之后又迎来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杭家人经历各种考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精神。小说飘散出浓郁的茶文化浸润的气息。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天醉,生长在封建王朝彻底崩溃与民国诞生的时代,他身上始终交错着颓唐与奋发的矛盾。有学问,有才气,有激情,也有抱负,但却优柔寡断,爱男友,爱妻子,爱小妾,爱子女……最终“爱”得茫然若失,不得已向佛门逃遁。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衰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族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衰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衰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作者简介
王旭烽,教授,著名女作家,出生于浙江平湖,童年入杭,从此与西湖做伴,品佳茗,历山川,风雨人生,涤荡情怀。求学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历史系,沉醉文学。曾供职中国茶叶博物馆,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现为浙江农林大学(原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学科带头人。三十余年文学生涯,杜鹃声里,烟雨楼中,精雕细琢,遂成文字八百余万。十年一剑,磨得《茶人三部曲》,前二卷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此外获各级文学奖项数十种,曾三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对茶文化及浙江、杭州地方文化史情有独钟,有多部小说随笔及史话问世。
其中一个三角关系
1.杭得荼
得荼是本书的主角之一,从小他就凭借着良好的出生,聪明的天资在小学鹤立鸡群——成绩优秀,屡获奖项,还经常在学校发表演讲,是学校的骄傲。前途无限,但由于一场重病,他在乡下休养生息,加上遇到杨真等沉静内敛的智者,他的性格渐渐变得内敛和冷静——他放弃前途大好的国际共运史,转而攻读冷门的食货专业,一心一意研究茶文化。在大学当助教的时候,他治学严谨,潜心研究。在初遇白夜的时候他心跳面红更充分体现了他胆怯的一面。后来遇上了知己吴坤——说他们是知己是非常正确的,他们虽然理念大相径庭,但他们有好一段时间朝夕相对,大家都是智力出群的年轻人,他们都非常明白对方的性格。连后来飞黄腾达的吴坤后来还是跟赵争争说杭得荼这样思路周密的人才配得上当他的对手。两人后来在政坛上的屡次交锋就更能说明两人对彼此的了解程度。杭得荼和吴坤既是一生的对手也是知己。但是相比起善于交际,能说会道的吴坤,杭得荼是腼腆,甚至是胆怯的——他早就对白夜心存好感,在吴坤要求他腾出床位一晚时,他表露出来的是那副“于礼不合”的酸腐老夫子般的神情,但竟然还答应了;初遇白夜,从来没有经历爱情的他连正眼也不敢多看让他面红心跳的白夜一眼;在湖州营救白夜,他自己明明想见白夜,偏偏要找个吴坤拜托他去的理由来说服自己的良心;在白夜快要生产的时候,他才鼓起勇气请求白夜的原谅。杭得荼尽管很多时候用怀疑批判的眼光审视现状,但他心里暗藏着浪漫的因子——在面对白夜的时候,他的浪漫才终于喷涌而出,在湖州拯救白夜后的晚上,白夜向他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他热烈地拥抱白夜,亲吻白夜,这对于一向规矩谨慎的得荼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
杭得荼的第一次努力转变是在他和白夜相爱之后,经过家庭诸多变故,加上自己有了需要保护的人,杭得荼终于发现自己需要变得强大起来。他的勇气是这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杭得荼在学校积极组织造反活动,迅速建立了一支可以跟吴派抗衡的杭派,儿时在山林中淹没了的锐气一触即发,并且剧烈膨胀起来,他为了打击吴坤,不惜利用白夜跟他说过的往事挖吴坤老底。但是他的做法不是正义的,收到了白夜和嘉和的反对。杭得荼第二次转变是在白夜死后,白夜的死给了得荼深重的打击,他让吴坤抓住了机会批斗,把他发配到海南。但是这个时候才是得荼完全成熟的时候,更是他用了真正的勇气的时候。正真的勇气不是做一个机会主义者,乘着文革的浪潮用揭老底的方式打击对手。真正的勇气是他多年如一日地在海南面对艰苦的生活,仍能坚持生存下去。真正的勇气不是他在白夜怀孕后一直耿耿于怀地辩护自己不是孩子的主人,而是含辛茹苦把女儿抚养成人,承担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杭得荼的两次戏剧性转变既成就了本书中的几次高潮,又非常形象地展示了一个杭家男人走向成熟的人生经历。
2.白夜
白夜是杨真的女儿,出生好学习好,曾经是大学里最被寄予希望的学生。她美丽而妩媚,大学里她是男生的梦中情人,第一次见面就已经偷走了杭得荼的心思。但爱情却把她的光辉前途彻底粉碎。因为爱上了一个右倾分子,他们只能痛苦地相爱。最后他的爱人用自杀的方法来“抛弃”她。这最后一根稻草把她压得精神崩溃。
她并不爱吴坤,但是愿意和吴坤结婚,因为她觉得只有吴坤才能让她逃离现实的苦难和困窘。但是那时的吴坤不过为了满足自己的征服欲望,为了表现自己的强大。同时当她遇上了杭得荼的时候,她也希望杭得荼成为“牵骆驼的人”,拯救她的人。她喜欢杭得荼,喜欢他纯洁的心灵,喜欢他心里暗藏的浪漫。两人在湖州小屋相拥而泣的一段,深深地透着浪漫忧伤的气氛。
她热爱浪漫而热烈的诗篇。文章多次出现白夜朗诵诗篇的情节,那些文绉绉的词句在她的口中念来却显得自然而贴切。那是因为她本身的经历就像是一样浪漫而热烈,她自身就充溢着诗意的美,也正是这种美,才让杭得荼和吴坤为之痴迷。
本书描写白夜的篇幅很短,出场的次数也很少,给人惊鸿一瞥的美感。文章成功塑造了白夜这样一个惊为天人的角色,又让她在生活在纷乱荒唐的文革时代,故意让美好被摧残,达到变现悲剧的效果。但是有白夜出现的情节很多时候都跟文革无关,甚至白夜让人有一种不理世事的清心寡欲。白夜本身太完美了,她的遭遇太悲惨了,使得白夜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度。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文革时代依然保持自我价值观,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女性的同情和赞颂。
3.吴坤
吴坤是杭家的对头吴家的后代,他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懂得审时度势,成就事业,是一个非常适合文革时代的机会主义分子。吴坤是功利的,在被邀请加入文革核心小组的时候,他竟然不顾和白夜的婚礼,一头埋进文革的汹涌浪潮中。看得出来名利在吴坤的心中比白夜重要。当吴坤在文革运动中春风得意的时候,为了接近上层领导,得到最新形势,他压制心里的厌恶,一直跟领导的女儿赵争争保持着暧昧关系。当赵争争父亲所在的林彪派别下台之后,马上抛弃濒临疯癫的赵争争……吴坤为了名利,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为了获取更多,或者仅仅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出卖自己身边的人。看起来吴坤是整个故事中的最大反角。
然而吴坤其实是一个身不由己的悲剧人物。在处处暗藏着危险的文革时代,一旦进入造反派的吴坤,只能选择不断向前走,不可能又回头的机会。杭家人痛恨吴坤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是杭得荼的情敌,吴坤并没有像杭嘉和说的那个“落材”子孙。首先吴坤本来就不是为了害人而参加文革造反派,在赵争争和采茶走火入魔把害人当成习惯的时候,他还劝诫她们要文攻,不要武斗。然后,在杨真事件中,吴坤并没有想过要把杨真批斗得半死。全是赵争争的自作主张。而他和杭得荼的斗争中,更显出他的无奈,一方面他希望讨好杭得荼,希望得到妻子白夜的情况,一方面,他又要提防杭派人的打压。当吴坤被得荼揭老底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仿佛好人加害坏人就不是加害。
作为一个丈夫,他开始是失职的,一开始他就只是为了占有白夜来取得征服欲望的满足,然而当杭得荼却从他身上抢走白夜的时候,他才真正明白自己爱上了白夜。这点从吴坤不停讨好自己的敌人吴坤,最后他一无所有的时候还是想起了白夜就可以看得出来。作为一个人,他还是没有泯灭起码的底线——在林彪一派倒下的时候,吴坤答应得荼只要自己能安然度过这一劫,他一定把得荼救出海南。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他的亲生女儿吗,如果吴坤把杭得荼当成敌人一样痛恨,那么绝对不会给得荼有好日子过。他这样做首先是为了自己对得荼做的一切的愧疚,然后还有一种隐约的知己之情,直到在海南相见,吴坤还是一次又一次努力讨好得荼,告诉得荼自己身不由己的苦处。在杭家已经衰败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他厌恶采茶对杭家无端的变态的仇恨,他更厌恶了猪狗般的政治,但他不能后退,只能亲自去抄杭家。作为一个父亲,尽管他没有尽一丝父亲的责任,而且他没有能力尽父亲的责任,但不能否定在他自杀前一晚拥抱女儿时流下的眼泪的真实性。
他是可怜的,可怜在于当年一念之差,他参加了恶魔的行列,于是为了生存不断地做违背良心的事。可怜在于他一直想要退出,但时代不允许,于是他一直做着自己痛恨的角色。从某个角度来看,作为欺压者的吴坤,也是文革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