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王朝中,明朝有一句很牛的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两句话是相互关联的。明朝的皇帝建都北京,亲自镇守在北部边陲。当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的时候,皇帝们首当其冲,阻挡他们的步伐。
从天子守国门的好处来说,有几大好处。一是天子亲自守卫国门,会对边防有很大的监督作用。在日常的军事部署和军队训练方面,大家都不敢马虎,对军队的建设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终明朝始终,最精锐的九边精兵和后来的关宁铁骑,都在皇帝的亲眼注视之下,战斗力极强。
二是如果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由于皇帝的中枢机构就在眼前,会极大的缩短预警和处置时间。这样,在皇帝可以依据自己掌握的第一手材料,随时调配各方面的资源。在皇帝的迅速处置下,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失。
三是天子守国门,可以将自己率领的最精锐的京军作为战争的预备队使用。这样,在战争中,减少军队的调动,而且使得皇帝掌握的这一支军队不被闲置。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能够做到一举两得。
但是,反过来说,天子守国门也有着弊端。首先,将首都定在北京,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是不合适的。中国古代长期将首都定在长安和洛阳,就是因为两地有天然的屏障保护。这样,在最大的程度上能够保证首都的安全稳定。
实际上明朝如同我国其他朝代一样都是一脉相承,别无二致。他也和其他王朝一样有光辉伟大的一面,为我国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有郑和的无敌舰队,有于少保的精忠报国,有南戚北李的将坛双星,有知行合一的王守仁,有尝遍百草的李时珍,有理政谋国的张居正等一大批英雄豪杰,这也是很多人喜欢明朝的原因之一,但是不可否认明朝同样也有他黑暗,无能一面。
对于蒙古部落入侵,大量领土丢失最终导致明朝的国土有鼎盛时期的900万,收缩至只包含两京十三省在内的350万。可以说明朝200年间一直在被迫或主动的放弃原有领土,明朝积极研发火器,其主原因也是由于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士兵的战斗力迅速下降从而难敌蒙古骑兵,必须研发火器,才有制衡蒙古骑兵的武器。
而将首都定在北京,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路线上。在明朝的始终,北京附近就遭受了无数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日常的小的袭扰,就会给北京带来警报。这严重影响了北京的安全稳定,对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
将首都定在北京,就需要有相应的经济上的支持。在明朝的时期,经济中心已经向江南转移,北京需要从江南每年调运大批的粮饷物资。而且为了南方的政治稳定,还不得不在南京保留一整套的政府机构。这一切,都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浪费和经济负担。
守边并不一定必须要天子去守。皇帝的职业不是武将,皇帝的职责也不是去亲自指挥战争,冲锋陷阵,而是治理天下。再加上,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是出色的将领。因此,要守边,一员出色的将领,发挥的作用要远远超过皇帝。
再说“君王死社稷”。这个当然说的就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确实没有出逃,而是吊死在景山上。但是历史上,像崇祯皇帝这样没有出逃,而是采用自行了结的方式的亡国之君,实在太多了。比如商纣王最后就是自己点火把自己烧死了,后唐末帝李从珂,也是自己点火把自己烧死了。真正在大难临头时逃跑的皇帝,其实并不多。如果崇祯算“君王死社稷”的话,那么,那些皇帝也应该都算“君王死社稷”。为什么那些人都不算“君王死社稷”,只说崇祯皇帝一个人呢?
最后说一点,不管是“天子守国门”,还是“君王死社稷”,说的都是一种气节,一种担当。但是,一个良性的政府,应该有良好的运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恰当的任务,做该做的那些事情,不该做的事情却偏要去做,往往使政府的工作陷于一片混乱,最后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