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妈妈吵了一架。
那天我故作轻描淡写地和她说:我和那个他要分手了。
我妈急了:“你又怎么了?人家还没有嫌弃你呢?!”
我瞬间也火了:“怎么?!他不嫌弃我,我就该欢天喜地感恩戴德么?!我不能嫌弃他么?”
我妈缓和了下来:“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好好的,又怎么了。”
我像是吃了炮仗一样,不依不饶:“你认识他才多久,认识我多久?你凭什么因为一个外人来说嫌弃你女儿的话?!”
我妈妈不知所措中,我夺门而出。
作为一个有着高学历的大龄未婚女青年,正是属于他人眼里不好脱单的那类,父母为我的终身大事儿操碎了心,可又因为自己交际圈小,无能为力,偏偏我又“不听话”,总是折腾来折腾去,就是不能在他们看来很好的相处关系中,稳定下来。于是便有了上面的对话。
听上去很不孝对不对?可是人就是这样,总是把自己最尖锐的刺扎向最亲的人。
在少儿成长教练的成长航线上,听到了船长梁晓玲女士关于建立关系的一堂分享课。每个人都存在一个叫做“个人构建”的黑匣子,不同的人个人构建的黑匣子不同,因此同样的输入,会得到不同的情绪反应。构成这个黑匣子的,便是成长阶段的一系列种种事件。
那么细数过往,我又如何成为这样一个敏感、多刺又固执的我呢?
因着农村重男轻女的缘故,妈妈因为有两个女儿有点颇没面子,具体事件已经记不真切了,可是那种因为我是个女孩子,而且是第二个女孩子,就必须要比其他男孩子更强的念头和感觉,一直存在。我希望我的爸爸妈妈能够因为有两个女儿而自豪,我希望证明,女孩子不比男孩子差。于是,我成了好好读书,乖乖做事,不说脏话,尊敬长辈,也许就是其他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小孩”,也因此享受到了他人的羡慕与赞扬,父母也露出了笑容,给予奖励。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我就是想成为这样的人。于是,读了他人认为女孩子读不好的理科,然后从事了一份他人认为女孩子不适合从事的工作,我以为这些都是我想要的。
可是随着长大,我逐渐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本质上对着自己一面过分自信,一面过分自卑,始终找不到一个恒定的准确状态,然后做出一会儿坚信,一会儿又懊悔的决定,我始终觉得是自己是怀疑主义,没有绝对的对和错,矛盾因此持续发生。
于是我走了另一个极端,凡是他人推崇的,我便开始抗拒。因为害怕“稳定最好”这个观念是被人灌输的,害怕一眼看到头的未来,于是和谈了多年的男友分手;反而和众人都不怎么看好的、与自己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去接触,享受这“叛逆”的快感。我的青春期,仿佛到我工作后才到来。我已经分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分不清楚哪些是被人灌输的,哪些是真正自己想要的,分不清楚我觉得开心的时候,是因为真的喜欢呢,还是因为自己被人灌输的虚荣心作祟。
我分不清楚,可是又能明显地感觉到,看到他人在逐步步入自己生活节奏后,那种羡慕,即便知道每个人华丽的袍子下,可能爬满了虱子。
在这种状态下,我很难不一触即发,一碰就着。
经过少儿成长教练的学习,我终于逐渐意识到,上述种种的纠结与矛盾,都是源于少年自己的个人构建不完善,被他人的评价紧紧裹挟,已经无法分辨真伪了。现在在要去一一分辨,真的很难很难。
归根到底,还是自己和自己憋着劲。毕竟我只能接受自己是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勤奋的,追求优秀的状态,那个颓废后刷微博、看小说,躺着无所事事的我,难以容忍。而这种不能停下来的信念,到底是自己生成,还是他人灌输,已经成为了自己的灵魂的血肉,随着年龄的增加,日益疯长。要在这些杂乱纷芜的念头中,找出哪些是好的,最优解,哪些是坏的,最差解,很简单;可是要分别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被人灌输的,哪些又是关键所在,只能是挑开自己的血脉,找出纠缠在其中某一根来。于是现在的我,只能行动,行动,碰壁,碰壁,去捏碎一根,发现,啊,这根不是,再下一根,好像也不对,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纠缠其间的他人也苦不堪言,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事情不仅仅这么简单,即使脚下的那根钢丝绳已经岌岌可危,我必须还要坚强的笑着说,我走的是康庄大道。
所以要完成一个成人的构建有多难?
可是如果不构建呢?就在他人的评价标准中过一辈子,是不是会轻松得很多?毕竟,我曾经拥有世人眼中,不错的学历,稳定的工作,踏实向上的对象,轻松的家庭氛围,应该是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幸福的。然而,他人的评价如此多元而不稳定,永远活在他人期待里的我,将始终无法获得内心的平和与真正的幸福。
这也是为什么我要继续在少儿教育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如果,将时间推回到幼时,对着那个小小的孩子说: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你可以不用比男孩子强,也可以不比任何男孩子弱,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你可以学习诗词歌赋,可以学习数理化生,可以是一位老师,也可以是一位花农,只要这是你自己想要体验的生活,那就去做吧。
把个人构建的这个工作,放到少年成长关键时期,一切将会变得轻松而自然。
夺门出门没走多远,收到了妈妈发来的微信。
“对不起,我是病痛乱找医,我永远保护着你。我只是希望你走平坦的路,莫走崎岖陡坡。”
瞬间泪目。
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母亲及女儿,我仍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