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内电影暑期档,《隐入尘烟》无疑是一大亮点。
关于这部电影的艺术水准和题材立意,专业影评人已经说了很多,观影的朋友也无所不知。
别的不说,能成为2019年以来第一个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也是迄今为止豆瓣评分第一的院线片,就算票房不能回本也不算亏了。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见证了它的豆瓣评分从7.9持续攀升至8.4。由于兼职笔译行业混迹了有些年头,我从观影开始就很好奇:这个全程由甘肃乡土方言构成的电影台词,如何翻译成英文(以及其它欧洲语言)?
看完之后,我的直观感受是:《隐入尘烟》的字幕翻译工作,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亮点。
难得妥善的字幕翻译
还记得四年前的秋天,我在观看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时,发现这部全程山西方言的台词字幕翻译有时令人不忍直视:

虽然主流国际电影节的专业评审,不会因为语言的障碍而无法理解异国优质电影的艺术水准,但糟糕的字幕翻译,终究会给非中文母语观众和专家的观影,增添更多的阻碍、而非便利。
对于志在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和主流电影节得到认可的影片来说,被字幕翻译拖后腿,怎能不令主创团队感到惋惜?
好在最近几年,中国电影的字幕翻译明显下了更多功夫,质量有所提升。尤其在《隐入尘烟》的观影过程中,我发现影片对原始方言的英文翻译,处理得算是相对妥当、完善了。
(影院不能拍照“取证”,只能凭借个人记忆、汇总、体会来谈)
首先,面对充满各种零碎、语气词、省略甚至重复叠加的口语化表达,采用意译无疑是唯一的选择。
意译的原则大家都知道,但在实际操作中处理得当却不容易。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理解影片不同场景中,不同角色说出方言的“话外之音”是什么。
此外,在一些具体用词的细节处理上,也不能按照中文用词直接翻译。
比如影片中马有铁说自己的“宝驴”比“宝马”(汽车)好使,“宝马”所蕴含的双关含义,BMW是不可能体现出来的,但“golden donkey”的翻译,显然对于一个英语母语观众来说,比直译“宝驴”要更易于理解。
再比如对于“一码是一码”的翻译,虽然英文中有常用句式表达类似含义,但放在影片中马有铁还人情、还东西的具体情境,以及当时与他人对话的语境下,影片也做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甚至采用了“this is this, that is that”这种看似不太地道的大白话,但反而更适合对话发生的前因后果。
难得用心的翻译团队和流程
在影片末尾的主创团队列表中,专门列出的字幕翻译团队版块引起了我的注意。
根据影片的介绍和角色定位,这部电影的三位字幕翻译并不是中国人,而是三位外国母语人士(英语、法语、德语)。
而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国翻译(朱婷),在这个团队中的定位是“英文字幕初稿翻译”。
此外,团队中还有英文字幕翻译统稿和英文编剧。
通过这个翻译团队的人员构成,我大概可以判断出《隐入尘烟》的字幕翻译流程:
中国译员翻译出英文字幕初稿(让老外理解原始台词的意思)——老外母语翻译将字幕重新翻译为外语——英文字幕统稿对比中英文,确认没有扭曲原台词意思——英文编剧从电影专业角度出发,确保符合英文电影台词表达习惯。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影片字幕外文翻译的主力不是“懂外语的中国人”,而是“未必懂中文的外语母语人士”(专业老外)。

其实,语言翻译应该由目标语言的母语人士操刀,是笔译专业操作的应有之义。因此外译中的笔译,往往由懂外文的中国人操刀非常普遍。
反过来,如果是中译外,那么翻译的操刀者应该是老外(目标语言的母语人士),而非中国人(源语言的母语人士)。
但遗憾的是,由于精通中文的老外有限,远不如懂外文的中国人多,就连国家官方的外宣部门,也无法大量聘用老外“书写中国故事”,因此只能懂外语的中国人进行“中译外”。
只不过如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国家级外宣机构,在翻译流程中处理得更加正规,会请外国母语专家对所有中国人的“中译外”稿件进行审校、润色,调整不地道、不符合规范的表述方式。
而从《隐入尘烟》的字幕翻译团队人员构成来看,他们其实罕见地回归了中译外的应有之义:让老外把中文台词翻译成老外的语言。
而外国翻译不懂中文的问题,则由中国籍的“英文字幕初稿翻译”来解决。她的职能其实不是翻译,而是帮助老外明白原始台词的意思。翻译的主力,还是目标语的母语老外。
而且影片的法语翻译,是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的法国人。加上导演本人表示,英语和德语的字幕审校任务较大,可以判断这位法国人本身就懂中文,符合“懂源语言的目标语言母语翻译”这一最理想的状态。

为了尽可能减少“先解释、再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误差,在老外翻译完之后,还有懂双语的字幕统稿审校,最后由懂电影的母语编剧润色,可以说兼顾了字幕文本翻译所需要的一切流程。
相比之下,不少高投入、高票房的国内商业电影,可能只是让懂外语的中国人翻译出了“中式英语”,甚至连母语人士审校的流程都没有。
受限于资源有限、文本产出时间紧、任务重,国家级外宣机构也不可能花费更多巨额成本,走“中国人解释、外国人翻译”的流程。
都说《隐入尘烟》是小成本电影的高质量代表,但至少从字幕翻译工作的安排,便可“管中窥豹”,看出主创团队的用心。
也许在考虑字幕翻译工作时,主创们便把打入国际主流电影节作为了主要目标,甚至比是否在国内市场叫卖更加重要(因为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就算请了海清,这种类型的电影也不可能在国内票房叫卖)。
如此专业、周全的字幕翻译工作安排,至少对于《隐入尘烟》打入国际舞台而言,没有拖后腿、也不给主创团队留遗憾。
可以说,《隐入尘烟》为国内电影的字幕外译,甚至所有中译外的重要翻译工作,树立了一个工作流程的标准范式。就算没有条件完全实现,但也可以作为参考、尽量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