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认为只要阅读量大,那么写作文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你读的书多,自然就会写作文,但是在实践当中我发现很多孩子阅读量非常大,但是写起作文来却依然是非常的干枯,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是因为孩子们在读书的时候只是读了书,而没有进行思考,没把我们的书变成自己写作的参考,把书变成我们的老师,感觉就像是一个看了肥皂剧一样,只是一种休闲放松。确实有一些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孩子的确不需要任何指导,他们阅读了很多量的大量的书,自己就可以写好文章,但是绝大多数的孩子是需要老师家长进行训练的。
所以在我们引导孩子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启发孩子的思考。比如说我最初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也只是读绘本,而不去做其他的拓展,这个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也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对书本非常纯粹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识图能力。但是当孩子长大,我们的方法就要改变,当你固守一种方法而不去改变,这就是最大的错误,差不多在两、三岁的时候,我们就在孩子认知的范围之内,就要进行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很简单,当孩子如果回答不上来,我们可以变成选择题。让孩子来回答可以让孩子不只是被动的输入,而有一个主动思考过程,我们不希望我们的阅读变成肥皂剧、动画片,完全没有跟孩子互动。
当孩子上了学之后,我们就要把孩子的每一篇课文都当成是写作的老师。有些文章需要泛读,有些文章需要精读。选在课本上的文章我们要精读,我们要分析这个文章它的写法,文章到底教给我们什么,选编教材的专家希望我们学会什么东西。我们还要学会拓展,不仅局限在教材上的文章,还要试着把教材上的文章和一些名家名篇的文章联系起来拓宽孩子的视野,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我们的教材就是一,我们的拓展就是二,孩子通过教材和拓展形成自己的文章就是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一点无论是什么年纪都非常适用,比如说我们中学生也是一样的。我们学了一篇文章就可以通过这篇文章进行拓展,然后学习文章的手法进行仿写文章。仿写文章的过程就有点像练字的临摹,你不断要临和摹,我们都是在模仿前辈的基础上才会有自己的创新。包括我们书法大家,他一开始也是在模仿,所以我们不要觉得模仿是坏事,模仿绝对是一件有益的事。先有模仿,才有创新。
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其实还要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抓起。我们说能说就会写,如果你脑中有思路,能够把这件事情完整的表达出来,那么语音变成文字,不就是一篇文章吗?有人好奇我到底每天是怎么保证每天都有一篇文章的输出,其实很简单,我们现在有语音输入法,比如说讯飞就非常好用。我在说话的同时,只要语音语调非常标准,能够90%的还原我所说的话,其实我只是把话说出来形成文字,略加修改整理就成了一篇文章了。
所以当孩子排斥写作不愿意写作的时候,怎么办呢?那莫不如先放下写作,让孩子去阅读,让孩子去思考,与孩子去聊天沟通,让孩子去用语言去表达,可以先变成说文章,慢慢的当孩子脑子有思想了之后,那么写文章就不再费力了。
其实最怕的就是年纪稍大的孩子,他们不愿意把心门打开,不愿意去表达内心自己的想法,所以想要打开孩子们的写作之门,有的时候是要先打开孩子们的心门。
当写文章变成抒发自己心中所感、所想的时候,写作就变成了一种畅快的表达,而不是负担。希望每个孩子都爱上写作,希望每个孩子觉得写作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