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看见过无数人在受教育的时候表示绝对不会喜欢某类女子或男子,最后有的是真香,有的是孤独终老,有的是假装自己过得特别幸福,只有少之又少的人能在认识自己和认识对方后找到合适的人谈婚论嫁。
那些真爱又有一部分输给钱和穷。
现实的另外一种说法,应该叫偏见。他们在乎别人的眼光,《偏见》一书中说道:“他人的看法能突破既定的偏见”。
这代表着人的认识能随着周围的人的看法改变,也是催眠的一种常见方法,人们总是习惯于不去唤醒那些被催眠的人,为了避免“枪打出头鸟”也为了节省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哪怕知道可能付出更多,但也拦不住他们追求眼下利益的心。
人们总喜欢想“万一呢?继续下去的话万一我们特别好了呢?”所以出现了这个社会上一种“只要我没事那就好”的双标甚至多标现象的存在。
所以真相总是姗姗来迟,正义却仿佛被他们咽下去了一般,只围绕着他们。
“法不责众”的含义是,如果犯罪者成立了一个新的法律体系,那被排除在外的人被分割掉也是正常的。因为只要没有人说,那记忆中的事实就会被群众带偏,这是曼德拉效应形成原因。
当然了,这种类似隔绝消息的行为和手术刀类似,是工具,可以被人当成杀人的工具也可以变成医生手上的救人工具。
偏见,是每个人都可能受到的影响。《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中写道:“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喧闹庞杂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熟悉的文化所定义出的东西,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文化所给定的、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在各种专业领域,人们在与其他人产生互动之时,都非常重视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这种选择性注意不仅限于警方,它其实是大脑功能的基本特征。
面对混乱的世界,我们的大脑会使用“分类”来提供一致感和控制感。同样地,我们的大脑也会进行“选择性注意”。我们不可能全盘接受我们受到的所有刺激。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目标和期望,无意识地做出选择——选择让我们关注什么、忽略什么。
研究表明,当我们面对一个共同的敌人时,我们之间的偏见可以因为团结一致的求生冲动而暂时消除。我们受到威胁时,即使是最严酷的群体界限也可以重新调整。
可如果消除不了,这样的这些偏见会被人们合理化,然后批上一层普遍化的“外衣”,然后就被人类社会接受。
爱情和其他感情一样,受偏见影响,信息的分类和填充使人们在社交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信息分类,所以总有人因为其他人的分类信息整理出问题而被分错了种类,进而受到歧视。
正如一个欧洲男子因为戴眼镜被误会成犹太人而受到种族歧视的事一般,人们进行正常社交时会选择给自己带来更符合自己利益或权益的一方。此时偏见的影响就会比较明显。比如“00后”“95后”,“虚伪”“没有礼貌”等等,哪怕行为和真相和这些标签相差甚远,远到可能是两种极端。
那也并不妨碍人们的双标,那么是谁的错呢?是资本家利用舆论导向,或者有心人利用舆论导向,让这些“没脑子”的人们被舆论带动,变成了别人口中另外一种标签化种类,甚至合理化后,变成了双标。
对于爱情而言,多数是能给自己生活实际利益和权益的另一半。因此逃离不出偏见的影响,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