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翁翁
国内很难接触到残雪的作品,我读过她的《山上小屋》和《黄泥街》,剩下的就是能够找到的零星短小文章。残雪的行文初看总让人不舒服,但越读越有味道。因为她用的句式和多数人用的句式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印象深刻。
除了行文上带来的触动,内容上的感受可以用震惊来形容。当时感觉这真是个疯女人,她直面很多问题,又直接又莽撞,完全不像我们接受过中庸教化的人懂得婉转和遮丑。在她的作品里,你几乎看不到一块遮羞布,她把中国人拉上的布帘子,花帐子一把都扯了去。她敢于跑到至亲对面,直言不讳地写出有别于我们传统道德的文字,哪怕对面是妈妈,是妹妹,她也不遮掩。不像我们大多数人讲不出那么残忍的话,哪怕的确受了委屈,在至亲面前也要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而她是不懂的隐忍的,是什么感受就表达什么感受。
其他的接触她的机会即是网络上流传的闲言碎语。因为她经常成为话题人物,就有人热衷于传闲话。我觉得不足道,因为那些传她闲话的人连她的作品都没有认真读过,也可能压根儿没读过,纯属胡咧咧。
几年前听说残雪的作品入选美国和日本的大学文学教材,就挺吃惊的。因为华文作品的传播一直不那么广泛,即便是那些获奖的作品也大多只在华人圈子里流传。如果传言不虚,残雪确实为华文文学做出了不同凡响的贡献。
疫情前,特意在博客上关注了残雪,现在数起来已经过去了三四年。可惜她不怎么更新博文,偶尔更新的文字很是敷衍,没什么营养,因此也无助于加深对她的了解。后来,博客的运营商有意放弃博客平台,系统经常出故障,上面的大部分的贴文都消失了,很多作者的主页无法访问。更文很是困难,很多作者逐渐放弃了博客,残雪的主页再无更新,了解她的渠道又少了一个。因此残雪对于我来说,还是粗枝大叶,建立不起来一个丰满的印象。
再就是每次诺贝尔奖开奖前的热议,因为残雪已经陪跑几届文学奖了,每次都传说得言之凿凿,最后还是落空了。今次风云再起,据说赔率最高,似乎是板上钉钉了。我倒是希望残雪获奖,一来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领域获得了突破,作为文学后进很受鼓舞。二来残雪的行文有别于多数国内作家的行文风格,独树一帜,可以鼓舞带动更多的作者探索更为丰富的汉语文学的表达方式。为沉闷的国内文坛投下一颗震暴弹,惊醒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走上汉语文学的革新的道路,那个时候没准又会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好时代。
除了消息层面,也有一些评价的文字流出,读完觉得文字画像根本不似她。除了古怪这一点,其他方面都不沾边。
「经常看到作家讴歌自然,其实在他们的人生中,陪伴真山真水的时间不足百分之一; 不少作家赞美故乡,却没意识到,那不过是精心伪装的恋母情结;一些作家致力于从草木鱼虫中发现哲理,可得到的只是牵强附会……凡此种种,隐含了深刻的凄凉: 如果抒情也能造假,“自我”如何真实?」
这是一段摘自残雪接受凤凰卫视文化频道采访的文字。就问直接不直接,完全不顾及一些人的颜面,揭批得血淋淋的。
总之,残雪留给我的是一个古怪、冷酷、有才华的老太太的形象。好似英伦的女管家,无论从她本人身上,还是从她的作品里,甭想找到一副慈祥的面孔。
202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