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话清明

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既是节日,也是节气。清明时节祭祀、踏青,所有的仪式感,在诗人眼里别有一番滋味。

一、烟雨迷离的超然意境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全诗词句看似普通,却在平易中建构出空灵深远的意境。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清明特有的哀愁、阴郁的氛围。“雨纷纷”三字既写出了春雨细密之态,又表达了人的愁绪绵延不断。“断魂”二字将生理感受(寒湿侵体)与心理状态(思亲伤怀)巧妙融合,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渗透。“牧童指向的杏花村”,既是现实酒家的存在,更象征了精神慰藉的彼岸,虚实相生间,历经了从哀伤到超脱的情绪转折。杏花深处的酒家俨然就是一幅超然唯美的图画。

二、穿越时空的生死对话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丘墟郭门外,

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寞重泉哭不闻,

萧萧暮雨人归去。

首句“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以全景式视角展开了生死对话。诗中“纸钱飞”与“春草绿”的场景形成视觉反差,暗示生命轮回的人生主题。“棠梨白杨”这对意象群既符合寒食节物候特征,又以洁白与苍翠的色彩碰撞,隐喻阴阳两界的交织。尾联“哭不闻”“人归去”的收束,将祭扫活动的群体仪式感,转化为个体面对永恒的孤独体验,展现唐代寒食(清明前身)祭祀文化的深层悲悯。

三、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

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对比结构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层层对比,由物及人,典故对比,这种表达方式,使清明主题突破伤春悲秋的传统框架,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首联自然生机(桃李笑)与人间悲愁(荒冢愁)的对照,颔联雷霆之刚与草木之柔的阴阳调和,颈联通过“乞祭骄妇”(齐人乞食典故)与“甘焚守节”(介子推故事)的价值对比,最终在尾联以“贤愚同丘”的彻悟消解世俗执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是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
    竹影雅居阅读 214评论 0 0
  • 00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002.寒食野望吟 ...
    执拗的瓶子阅读 441评论 0 2
  • 001.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002. 寒食野望...
    汉唐雄风阅读 1,106评论 0 3
  • 001.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002. 寒食野望...
    汉唐雄风阅读 574评论 0 2
  • 清明节别名“踏青节”、“行清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节日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5日。民间有踏青郊游、扫墓祭祖等...
    墨卿柠阅读 225评论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