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今天我为你解读的是这本《乌合之众》。这本书看起来并不厚,但绝对算得上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流量担当和话题之王。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大家可能有点儿陌生。罗斯福、戴高乐大家都知道吧!他们都是勒庞的“小迷弟”。而与勒庞同时代的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赞扬过《乌合之众》,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勒庞本人的经历非常丰富。他在医学博士毕业后,游历了欧洲、北非和亚洲,写了好几本关于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著作。但是,当时的学术圈不怎么待见他,认为他的学术研究能力不行。勒庞自然不服,再加上他的底子本来就不错,反而被逼成了当时比较受欢迎的科普写手,类似于今天的知乎大神!

勒庞的涉猎非常广泛,他曾受到达尔文的影响去研究人种,发明了一种便携式头部测量仪,帮助他测量偏远民族的身体特征。

一次旅行途中,勒庞差点儿被马摔死,这勾起了他旺盛的好奇心。他想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于是又一头钻进了马的研究中。后来,他的研究结果成了深受欢迎的骑兵手册。


晚年,勒庞将兴趣转向了心理学,研究成果包括群体心理特征和人种分类等级学说,这两个点构成了几百年来人们对勒庞学说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

恨什么?希特勒在写自传《我的奋斗》时,抄袭了勒庞那套人种分级学说,被人吐槽说“读起来像是勒庞作品的伪劣盗版。”这间接地造成了二战期间那场毁灭性的灾难。

爱又是什么呢?勒庞笔下道出的群体的盲目、狂热、情绪化,直到今天仍然适用,他可以为我们解答我们的时代因何而疯狂,提醒我们警惕“多数人的暴政”。

总而言之,勒庞的群体心理研究是一把双刃剑,某位学者曾生动地描述道:“我们谴责勒庞,但翻遍了、读烂了他的著作。”

勒庞确实道出了某些真相,假如被有心人利用,而我们丝毫戒备心都没有的话,我们就有可能成为雪崩当中的某一片雪花,撕碎别人或被人撕碎。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讲这本书的原因。

在后面的章节中,我将分三个部分,为你介绍《乌合之众》的内容:

第一部分,我将为你介绍谁是乌合之众,解释“老好人”为什么会变成“键盘侠”。

在陷入疯狂的人群之中,总少不了一两个带节奏的人,我将在第二部分中告诉你:他是谁?

第三部分,我将介绍乌合之众的特征,教你识别身边的乌合之众。

那么,当所有人都陷入了盲从和狂热,我们该如何保持理性呢?相信你在听完这本《乌合之众》的解读后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01.乌合之众是谁?


俗语说: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如果勒庞看到,他或许会修改后半句,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还是原来的样子。这话怎么理解呢?

让我们先解决一个释义的问题。乌合之众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吧!这是一个中国成语,比喻像乌鸦一样,临时聚集在一起的人,带有明显的贬义,很多人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就会用到。

有一次我陪妈妈去买菜,前面有个摊位前乌压压挤了一群人,走近一看,发现他们在排队买某个保健品,号称能够治愈脑梗。见状,我妈就拉我走,边走边吐槽:“就是这个鬼东西,上次骗了你奶奶五百块钱,快走吧,别理这群乌合之众。”你听,乌合之众这个词就这么蹦出来了。


勒庞是个法国人,他当然不会拿中国成语当作书名。事实上,这本书法文直译过来的书名,应该是《群体心理学》。大家觉不觉得,“群体心理学”那个书名听着蛮无聊的,而“乌合之众”这个名字就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兴趣,期待它能解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某些现象。

国内数十种翻译都保留这种译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勒庞说的群体确实有“乌合”的意思,是像乌鸦一样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

当然,我们需要注意成语“乌合之众”和勒庞所指的“群体”之间的区别。成语“乌合之众”是无组织的,而勒庞的“群体”恰恰相反,他非常强调群体的有组织性。不是随随便便一群人偶然聚在一起就能被称为“群体”的,必然要受到一些刺激物的影响,使得这群人中每个人的情感或行为都被指向同一个的方向,我们才能将这群人称为“群体”。

不过,勒庞的“群体”对大多数人来说太陌生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面我将直接用“乌合之众”代表勒庞所说的“群体”,取的是一种形象,大家注意群体的有组织性即可。

通常而言,乌合之众(也就是群体)会有一些全新的个性特征,比如乌合之众的力量远大于每个成员的力量总和。这就像一队士兵,踏着统一的步子过河,然后桥塌了一样。搁平时,哪个士兵过河都不会把桥踩塌。但是,当大家踩着同样频率的步子,物理学上的共振现象就会出现,只要人数足够多,桥就有可能被踩塌。乌合之众也是这样,平时你一个人的时候,或许是羔羊。但是,当你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完全有可能变成另一种模样。

书里提到一个案例,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在巴黎群众攻陷巴士底狱的时候,有一个厨师闲得无聊跑过去看热闹,然后,正好碰上愤怒的群众准备处决典狱长。当时,典狱长不小心踢到了这个看热闹的厨师。人群之中有个人灵光一闪,提议说:“让被踢的人割了典狱长的脖子吧!”这个建议迅速地得到了人群的响应。

不知道是谁递了把刀给厨师。厨师也不知道是头脑发热,还是受到鼓舞,接过了刀,向典狱长露出的头颅砍去。

要命的是,这刀太钝了,一刀砍不死。这时,那个厨师不紧不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他平时切肉的小刀,顺利地完成了人群赋予他的“使命”。

如果你是这个厨师的邻居,你可能会特别诧异。他平时是个特别温柔的人,有事没事就拿厨房里剩下的骨头喂流浪狗。可是那天,他竟然对一个人做出了如此残忍的事。

我们在开头时提到一句话,说: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还是原来的样子。指的就是厨师这种情况。用勒庞的原话说就是:“孤立的时候,他可能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在群体中,他成了本能的人,因此也就成了野蛮人。”

怎么理解雪花不再是雪花,有教养的人成了野蛮人呢?

勒庞引入了“无意识”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文化、传统、基因等无意识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只是我们很难察觉到它们。相比之下,我们能够意识到的那些东西,占比就少得可怜了。

当人们受到某种刺激时,无意识掀起的巨浪会迅速地把意识淹没。比如,某青年律师读到一篇讨伐明星出轨的公众号文章时,心底里的愤怒迅速上头,她在评论区怒写200字发泄情绪时,完全忘记要检验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了。整个过程有点儿像海水受到潮汐的影响,后面的章节中我们还会详细介绍。

为什么仅仅聚在了一块儿,我们就会变得不像自己了呢?

勒庞为我们概括了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我概括为“人来疯”,就是人多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产生法不责众的错觉,尤其是在匿名性群体中,在那里谁都不认识谁。有句台词概括得好:“街上看热闹的人,永远不嫌别人家事儿大”。

比如,前几年庆阳有个女孩跳楼,围观群众积极怂恿她说:“在那里犹豫什么?丢不丢人?快跳啊!”这就是典型的匿名性群体,责任感什么的,在他们那儿基本不存在。这里说到匿名的群体,顺便再说说非匿名的群体,像议员、选民、陪审团什么的都是,他们处在另一个极端,通常情况下,责任心非常重,道德感特别强,毕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嘛!

让我们变得不像自己的第二个原因是心理上的传染。樊登老师曾讲过一本书,叫《传染》,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很清楚。在这里,我简单概括一下,所谓传染就是从众,某种情感和行为之所以在群体之中更容易扩散,其一是因为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赋予我们模仿的本能;其二是因为从众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作出判断,其三是迫于社会压力,在远古时代孤立的个体容易被吃掉,所以我们的生物本能会迫使我们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让我们变得不像自己的第三个原因,其实是“传染”的结果。乌合之众里的每个人都特别容易受到暗示,这在传销中尤为常见。勒庞认为,当个体意识淹没在群体无意识中时,他会听从领袖(通常是群体中最积极行动的那个人)的所有暗示,听凭他们随便怎么摆布他。不过,勒庞也提醒我们注意,群体不只是犯罪者,他们也可能是英雄,它的表现是好是坏,取决于它是如何被暗示的。

好了,到这儿,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吧。

当聚集起来的群众,受到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他们就会像被催眠了一样,产生相似的情感或做出相似的行为。勒庞将这群人称为“群体”,这里,我们简称为“乌合之众”。

我们说,乌合之众掀起的无意识巨浪,淹没了个体的意识。当你陷入乌合之众时,有可能会受到人来疯、传染、暗示这三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行为。

那么,问题又来了,到底是谁掀起了无意识的巨浪,又是谁在操纵我们的意识呢?

02.谁在操纵你的意识


前段时间,有一个系列的漫画很火,画的是一个男孩子骑着车回家,路上遇到老奶奶摔倒了,他根本没有扶老奶奶的意思,头都没回,若无其事地骑了过去。

可一回到家里,他就抄起了键盘噼里啪啦打一通,谴责别人不扶老奶奶的行为怎么怎么可耻。故事情节有点夸张了,不过,用来描述键盘侠可以说非常贴切了。

舆论一次次发酵,当事人一波波更换,用键盘带节奏的那群人永远是主角。对于这些人,我们有时称他们为“键盘侠”,有时称他们为“意见领袖”。

勒庞生活的那个时代,纸媒才刚起步没多久。他自然不会猜到,在他百年之后,会有个叫“互联网”的东西,覆盖了全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然而,勒庞早就看透了乌合之众,他说:“在人群中,领袖的作用是巨大的。他的意志是核心,围绕着它,意见可以形成,人们相互认同。”

比如,在《天龙八部》中,萧峰寻找杀父仇人,一路上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说,谁是带头大哥?”为什么他那么在意带头大哥?因为少了带头大哥,当初逼死他爸妈的那群乌合之众根本不可能聚集起来。

通常而言,在乌合之众里面,带节奏的那个人都是行动家,他们不需要多么明智,甚至有时候,他们自己才是最早被无意识催眠的那个人。

《天龙八部》中的带头大哥是玄慈大师,他就是因为过于纠结汉人和契丹人的分别,违背了出家人慈悲为怀的初心。源于民族自尊心的无意识淹没了玄慈大师多年修行而来的慈悲意识,让他做出了让自己悔恨终身的事情。

这时候,你可能要问了,这个带节奏的人就是个普通人嘛,为什么乌合之众那么崇拜他?事实上,带节奏的人对乌合之众的影响力,不全然来自于他的个人魅力,更多是来自于威望加断言、重复、传染,我们简称“1+3带节奏效应”。

玄慈是少林方丈,在武林中的威望自然没话说。少林方丈认为汉人和契丹人势不两立,必然在正派之间形成一股争相模仿的潮流,支持他就是标榜自己的正义感。少林方丈一再重申:汉人和契丹人势不两立,这就是断言和重复了。我们说的“1+3带节奏效应”大致就是这个意思,群体是不能没有头羊的羊群,带头大哥或者说意见领袖,就是头羊。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头羊带节奏的秘密,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节奏才能打动乌合之众,什么样的刺激物才能掀起乌合之众心底里无意识的巨浪呢?

下面,我们借助大卫·芬奇的悬疑电影,来分析看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消失的爱人》,电影讲的是一对同床异梦的夫妻。这个妻子在结婚纪念日当天失踪了,客厅留下了打斗的痕迹。

随着警方介入调查,更多的线索冒了出来:厨房里到处都是妻子的血,像是被谁故意擦掉的;壁炉里发现了一根木棒,上面沾着妻子的血迹,疑似是凶器;一本没烧完的日记里,记录着妻子遭受虐待的细节。紧接着,丈夫出轨女学生的秘密也被揭露了出来;几个月前,妻子的保险额度被大大地提高了;信用卡记录显示,丈夫买了大量奢侈电子产品,虽然丈夫矢口否认这一点……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丈夫。

热门脱口秀女主播莎伦的报道,更准确说应该是暗示和猜测,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这样丈夫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相信:丈夫出轨以后,为了敛财杀死了妻子。这一切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甚至连协助调查的警察也相信,只要找到尸体就能结案了!

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镜头切换,时间倒转,“被杀”的妻子威风凛凛地开着敞篷车,听着摇滚乐。

伴随着一段妻子的内心独白,我们知道了真相。

原来妻子为了报复出轨的丈夫,蓄意伪造了一系列的证据,目的是让丈夫接受莫须有的刑事制裁。颇为讽刺的是,普罗大众们对她捏造的故事深信不疑。

我们知道,一旦人们扎堆聚在一起,就特别容易受到刺激物的暗示。在书中,勒庞将这些刺激物大致分为两类:遥远成因和导火索成因。

意见领袖在带节奏的时候,就是通过激起群众对这两类刺激物的强烈认同感,掀起了乌合之众那无意识的巨浪,把置身其中的个体意识完全淹没了。如果我们把遥远成因比作太阳引力,那么导火索成因就是月球引力,当两股力量同时作用时,无意识海洋的潮汐现象就形成了。

促成乌合之众形成的遥远成因,包括种族、传统、制度、教育等,它们通常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酝酿,才能进入群众的无意识,和他们的情感水乳交融。在电影《消失的恋人》中,婚姻神圣不可侵犯、男权对女性的压迫、同情弱者的心态等都属于这个范畴,是公众不可被触犯的敏感点。

促成乌合之众形成的导火索成因,包括意象、幻想、经验,但不包括理性。勒庞认为,乌合之众无法理解人类复杂的理性思辨。

电影中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丈夫在妻子的失踪发布会上露脸,有记者要求他和妻子的海报拍张照,并对丈夫说:“笑一个”。这个丈夫略显尴尬地笑了笑。结果这张照片被女主播利用,说他露出了“杀手式的微笑”。这个事情竟然成了点燃群众情绪的利器之一。

还有一个细节,是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妻子另外编了个故事回到家中。女警官对她进行了问询,质疑她前后两种说法不合理的地方。结果,女警官遭到了上司们的白眼,他们就像是在说:“人都回来了,我们也能向公众交代了,你就别再瞎逼逼了吧!”

不难发现,《消失的爱人》是一部讽刺意味比较浓重的电影。现实中,热点事件背后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我们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而导演大卫·芬奇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它们形象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作为观众,我们或许会讥讽电影里那些“乌合之众”的愚昧,那么在电影之外,我们是否也像电影里的美国民众一样对编造的事实深信不疑呢?这正是电影和勒庞的这本《乌合之众》耐人寻味的地方。

好了,我们介绍了乌合之众里面带节奏的意见领袖,他们拥有可以让群众丧失判断力的威望,他们还掌握着断言、重复和传染这三种技巧。

意见领袖们通过挑动群众遥远成因和导火索成因这两类敏感的神经,使得个体的意识淹没在了乌合之众的无意识当中,就像是被催眠了一样。那么,到底怎么样才不会被牵着鼻子走呢?


03.怎么鉴别乌合之众

简单的说,无非就是三个步骤:第一步了解乌合之众,第二步看透乌合之众,第三步识别乌合之众并保持警惕。第一、第二步我们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解决了,下面我们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如何识别乌合之众。

勒庞为我们总结了乌合之众的诸多特征,我将它们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乌合之众的道德跨度非常大。有的时候,他们的道德水平很低,让你怀疑他们到底算不算人;有的时候,他们的道德水平又高得惊人,让我们肃然起敬。

书中提到,法国大革命中,犯罪者表现出了惊人的自律性,虽然他们很穷,但是他们都自觉上缴了搜来的钱和首饰。

你看,乌合之众虽然是冲动的、盲目的、蛮横的,但他们依然可以拥有较高水平的道德品性。

接下来,乌合之众的第二个特征是可暗示性和轻信。暗示和轻信就像流感一样,在乌合之众的成员中快速传染,让他们前仆后继地奔向同一个方向,而这通常和个人的智力水平高低无关。

《心理学年鉴》曾刊登过一则实验,达维先生邀请了一批观察者,其中就包括了英国一流学者华莱士先生。邀请他们来干什么呢?替达维先生见证在岩石上显现文字的“超自然”现象。这群优秀的观察者们纷纷写出了许多加以肯定的、完全错误的报告,证明了他们观察到了超自然现象。事后,达维先生揭晓,说其实这只是他刚学来的骗术。

乌合之众的第三个特征是冲动、多变和易受刺激。乌合之众根据刺激的随机性而行动,要形容这些刺激他们的事件究竟有多随机,走马灯是一个不错的意象。它们快速变换,完全不需要逻辑的过渡。正是因为这一点,不管网络上的热点事件反转多少次,总有那么一批人深信不疑。

榆林产妇跳楼那件事刚发生时,键盘侠狂喷医院枉顾产妇生死;没过多久,网上出现了产妇向家属“跪地”的监控截图,键盘侠们又将矛头对准了丈夫,怒斥男人把女人当生孩子的机器;随着媒体深入医院调查,事件又一次被反转,原来是医院不建议剖腹产,至于监控截图的真相,其实是产妇体力不支瘫坐到地上……

好了,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乌合之众的第四个特征,是他们往往拥有夸张和过于简单化的情感。为什么?因为夸张的、简单的情感最容易在人群之中传播。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某部热播剧里面反派的扮演者遭到网民人身攻击,最终关闭了微博评论区。理性的你可能觉得莫名其妙,说:“演员是演员!戏是戏啊!这……至于吗?”

抱成团的“乌合之众”不是这么想的,他们通常都会受到本能的驱动,看不见“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由于简单和极端化的情感,乌合之众对暗示给他们的观念,通常不是全盘接受,就是全盘否定,这就构成了乌合之众的第五个特征:不宽容、专横和保守。

前几年,台湾某群极端的爱狗人士,在得知某位年轻女兽医对数百只狗狗实行安乐死后,对女孩展开了疯狂的人身攻击,最后女孩不堪网络暴力自杀了。

这群人或许都永远无法理解,收容所对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狗狗实行安乐死,其实也是为更多有希望活下去的狗狗创造了生的机会。

那到这里呢,《乌合之众》的解读就要进入尾声了,作为整本书的总结,我从书中摘出要点,为你整理了下面这份自我检查清单。大家不妨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对照看看:

第一,质疑权威。对于意见领袖提供的事实(尤其是激起你强烈情绪的),你需要查证其来源是否可靠。

第二,留意普遍性。个案通常不具有普遍性,尤其是那些足够简单而又具象的。

第三,不走极端。多看看与自己相反的观点,训练自己发现两种极端观念之间灰色地带的能力。

第四,理性分析。尝试补全空缺的逻辑链条,而非全凭联想将细节拼凑起来。

第五,远离“乌合之众”,远离旋涡的中心,如果可以不妨等到事件冷却下来之后,再去评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189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577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85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03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05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2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95评论 3 39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56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98评论 1 29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3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20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95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82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5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907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72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