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性与感性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后悔当时说得那么洒脱,可能还没睡醒吧!真想敲敲自己脑袋,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哪有对这方面的深刻体会。不过,既然答应了死党,这个问题我就来谈谈,只是谈谈而已。
从《草房子》开始谈吧,曹文轩,儿童文学,这些符号都是促使我阅读这本的动力。那是一个晚上,正在上团课的我从书包里拿起了这本书,序言里,我发现了竟然有一个叫曹文轩的人,他的文学主张是多么的独特,多么的美,恰好,我很喜欢,冥冥之中感觉找到了同路人。
“我对文学的理解始终不是主流的,也不是流行的。”
“我的处境,我的忽喜忽悲、忽上忽下、忽明忽暗的心情,常常会使我无端想起儿时在田野上独自玩耍的情形”
“今日之世界,文学的标准究竟是由谁来确立的?”
“西方文学在经过各路憎恨学派对古典形态的文学不遗余力的贬损与围剿之后,现在的文学标准,也就只剩下一个:深刻—无节制的思想深刻。这既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标准,也是掌握话语权的专家学者们的标准。于是我们看到全世界的文学,绝大部分都在这唯一的维度上争先恐后地进行着。“深刻”这条狗追撵得人们撒丫子奔跑,往阴暗里去,往恶毒里去,往垃圾上去,往乱伦上去,往自虐,嗜血,暴力,兽奸,窥视,舔脚丫子等诸多变态行为上去,因为这里才有深刻,才有写作的资源和无边无际的风景,这一标准,成为不证自明的甚至圣神而庄严的标准,十八,十九世纪文学中的优美平衡就在这风起云涌的新兴文学中被彻底打破了(那时的文学是由深刻的思想,审美,悲悯等诸多维度共同组成的),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文学朝圣者,气势非常壮观。”
“我们的生活本来就已经很糟糕了,看完了那些作品,就只能更加觉得糟糕。我们的日子过得本来就很压抑了,看完了那些作品,就只能更加觉得压抑。难道费事费神地阅读文学,就是未来获得这样的阅读效果吗?难道阅读者也与那些文学一样喜欢阴沟与苍蝇、喜欢喜欢各种各样的变态情趣吗?文学在引导人类方面是否具有责任?文学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是否具有责任?文学是要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
“这种“深刻”怕是罪孽。”
“我无意否定新兴的文学--------恰恰相反,我是一个对新兴的文学说了很多赞美之词并时常加以论证的人,而我本人显然也是新兴文学中的一份子,我所怀疑和不悦的只是其中的那一部分--------“那样”的一部分”
“若干年后,也许我忽然于一天早晨发现自己错了,大错特错,忽然明白那在云端(或是十八层地狱)的“深刻”才是唯一的,才是文学的大词,大道中的大道,我一定会悔过------悔过之后,也一定会往“深刻”上去的。我毕竟是一个与文学耳鬓厮磨打了这么多年交道的人,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一些“深刻”的路径和秘诀的,或许做起来也是很深刻、很深刻的。”
以上就是《草房子》序的一些只言片语,当时团课还在继续上着,可我的思想就像抓着树枝的鸟爪,紧紧的握着,放不开,深切感受着这份力量。
再来谈谈另一本书吧,《枪炮、病毒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这本书,或者说这一类书,读起来那是无聊的,甚至是痛苦的,我刚开始读的时候,几分钟睡意就袭来了。从耶利的问题,作者开始思考,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发掘,拓展。“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粮食生产的出现与传播——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在第五章中环游世界”。作者用可靠的数据,严谨的逻辑,开阔的思想,简洁的语言,推断着一切,并一一证实。如果你能坚持读完,那恭喜你,这个世界你或许看得更清楚,你的生活或许过得更明白。
我不做任何评论,我此刻很混沌,我见过许多反复的事情,见过许多不可思议,甚至超出我认知,超出我想象的事情,我很害怕这个世界,害怕一觉醒来,你不是你,我也不是我;但同时很享受这个世界,享受着空气,阳光,爱与温暖。我想用我剩下的大把美好时光去接近,亲吻她。
如果你硬要我说一两句富有哲理的话,我就尝试这说一说。
第一句:时光易老,为了遇见你,我在变得更好。
第二句:我所做的事,若如不是感兴趣的,那就是必须的。
我就像一个小学生第一次写作文,不知道跑题了没,不知道我这算回答问题了没有,不知道我想表达的意思你接收到了没有。这些我不去想,我唯一确定的是我写完了,我此时此刻很开心,就像尿急的人找到了厕所嘘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