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的力量

      近期要求学生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好几个学生来背书时,把“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中的“矣”背成“也”.虽然好像只是学生死背书不认真的问题,但是细想后却发现是自己指导不够清楚,对文本的把握不透。

      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两个矣为例。“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孟子在此要从攻城方角度阐述有了天时的条件却因为守方占有地利的优势却不能取得胜利这个观点。“夫”句首发语词一开头就让人看到了孟子讲理之时那种自信,一个“必”字更是再一次地强调攻方优势明显,用“矣”结尾表示感叹的语气,能够看到孟子说话时表情中表演出来的惋惜。一个优秀的演讲者就这样声情并茂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换成“也”就显得死板了许多,没有了感叹的语气。也没有了层层深入讲道理的技巧。

      同理,“矣”第二次出现是在结尾处。“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最后十个字铿锵有力。那种层层论证后的有理,那种对自己观点的自信都落脚在了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此时的感叹不再是前文的惋惜,而是一种笃定的感叹,一种坚定的语气。此时的孟子是慷慨激昂的,充满自信的,同时也让听者在一瞬间被他这种自信所打动。

      虽然只是一个小词,但是如果能随口给学生提醒到,那我想学生也就不会背错了。同时更会对孟子的形象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因为想起了语气词,于是又想起了另外两个词的区别。“哉”和“乎”。平时我们给学生讲解的时候都统一译成“吗”表疑问。但是现在细想,作者为什么会用不同的词,肯定是因为语气不一样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中“哉”有三种语气。1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2语气词,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吗”。又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吗”。在讲“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时,我们一般会把语气探讨放到“岂”上,因为它很明显地表反问语气,所以自然“哉”就是反问语气了。但是结合景春说的整句话可以看到,这个“哉”不仅是一种反问,更是一种感叹。那种崇拜、那种羡慕由这个“哉”字表现地淋漓尽致。看似反问的句子里,藏着的是景春说话时掩饰不住的自得的表情。改成任何一个语气词,似乎都难有这样的作用了。

      字典上“乎”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或者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因此“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两个“乎”连用,看到的是孟夫子听到景春所言后的怒气。连用两个反问“乎”比“哉”的反问语气更强烈。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性情中的孟子。不仅感叹,原来孟子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啊!

        圣人离我们很遥远,既是空间时间的遥远,有时候也是心灵的遥远。常常觉得圣人都高高在上,但是如果我们去深入研究他们说的话,他们做的事,也许就会能更有亲近感。而我们如果能抓住一些语气词,就能更好地去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表情。人物也就会更加地生动立体。只有让人物有了血有了肉,我们才能更深入地去感受他们的思想。识文先要识人,而识人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识文。这个文,既指文字,也是指文化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诗经全文及译文 《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
    观茉阅读 68,439评论 0 18
  • 告诉你天冷添衣注意保暖,并不是希望你回馈我 就是希望你在绝望的时候能够发现 生活似乎没那么糟,至少还有人在乎你
    失格之地阅读 433评论 0 3
  • 好想回到从前 那个少年维特的时代 虽然也有烦恼和忧愁 却似夏日青草般的幽香 像梦一样的意味深长 如今的烦恼 却是在...
    竹寺中阅读 352评论 0 2
  • 在soul上待的时间长了,对爱情和男人都很失望。
    美小鱼的花花世界阅读 94评论 0 1
  • 最近因为公司的缘故开始着手接触各大自媒体平台,在知乎上看到了太多太多因为做自媒体而发家致富的例子,所以也注册了自己...
    荣安阅读 26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