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线广告产品概览
在线广告的发展历程:
1、合约广告产品:CPT + 保量CPM。主要适用于后续效果不宜直接衡量的品牌类广告。
2、竞价广告产品:搜索广告 - 对页面关键词或用户标签竞价的产品形式(ADN)。主要解决效果类广告需求,可变现关键词、精细用户标签等高价值但量不大的数据。
3、程序化交易广告产品:实时竞价
4、原生广告产品:为了让广告与非商业化内容的拼接更不影响用户体验而衍生出的。
二、商业产品的设计原则
商业产品定义:面向商业客户而非一般用户的产品。如在线广告(典型)、客户关系管理CRM、网站分析WA、数据管理平台DMP等。
1.相对于产品功能,要特别关注产品中的策略部分。
2.特别关注数据,让运营和产品优化形成闭环。
3.便捷性仍旧非常重要。
商业产品通常也为ToB的产品,这类产品都有明确的使用目标,比如利润,所以这类产品与用户型产品相比,即便操作上会有一些不便,也可以接受。
三、广告系统的产品接口
3.1 广告主层级组织与投放管理
一般广告的层次:广告主 -> 广告计划 -> 广告组 -> 广告创意(从左至右,均为1对多)
1、广告计划
概念上对应广告主的一次投放合同,包括预算、时间范围、产品选择等
2、广告组
对应一个具体的广告投放策略,主要设定投放人群、渠道和出价等
3、广告创意
对应一个广告最终展示出来的素材,可能在一个广告组下有多种创意存储
动态创意:
在同一个广告位,也会有设置多种广告创意,对应不同人群的情况。比如同样的双十一推广页面,可能对男性用户主要投放“打火机”、“男装”等素材,对女性用户主要投放服饰、彩妆、护肤品等素材。这也就是电商中的“千人千面” - 向用户展示更符合他兴趣或当下需求的商品以吸引用户点击。在淘宝首页顶部banner位的投放已经用了这种技术很长时间了。
而不仅是商品图,一些固定的词语也可以做这种“千人千面”。比如当获取到用户的定位在北京时,可以针对性将推送调整为“北京的用户都看过”。
这种通过获取到用户场景、属性或标签来动态向用户展示创意的方式,即为“动态创意”。这种方式是通过提升创意与用户之间的相关性来促使用户点击,以提升点击率。
3.2 供给方管理接口
主要为添加、删除广告位,及查看各广告位数据。
广告位:尺寸、取投代码、对应广告类型等,需要根据具体产品功能来设定
3.3 供需间的多种接口形式
供给方获取流量:
1、内嵌代码:Web/WAP类网页媒体
2、SDK接入:原生代码实现的IOS/Android应用,可接入SDK,但因SDK体积较大,集成和测试不易
3、API接入:
离线:预先请求并缓存广告,每次展示时自行排序和决策
在线:每次广告展示时都请求广告
广告投放方与广告主投放需求的对接:
1、人工投放:
2、API接口:投放较复杂时使用,但需要限制操作次数,避免无限投放、盗刷
3、嵌入JavaScript:需要对接广告主的商品和用户行为时,如电商客户的个性化重定向
供给方广告产品(SSP)和需求方广告产品(DSP):
1、API:同供给方与媒体
2、程序化交易的RTB:比API多了报价
四、延伸思考
1.请研究你熟悉的某一个商业产品,并探讨其与用户产品在设计和运营方面的不同之处。
商业产品:注重商业目标的完成,只要能跑通,可以接受在操作上的一些不便利性。通常有明确的盈利目标。
用户产品:注重用户体验、UI。通常为免费或基础功能免费,以广告等方式营收,多为广告投放的流量提供方。
2.如果向需求方提供API来替代一般的UI投放方式,会对广告产品的运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PI与UI素材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API是开放的、动态的,它可以进行即时的数据传输,而UI素材是静态的。
(1)素材更换:API方式可由广告主直接通过代码层进行更换;UI素材则需要广告投放方来更换,对供给方来说是增加了运营成本的。
(2)数据对接:通过API,在获取广告素材的同时,也可以追踪到后续的点击转化等数据,更方便数据统计及算法优化。
(3)投放配置:API的方式更灵活,可以直接通过代码来进行较为复杂的投放设置。比如更多的人群标签或是实时竞价的价格传输。
但,使用API接口时要注意做限制,防止接口被盗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