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模块第3课——“画”里的人生

这周课程走进了绘画心理学,结合我、谋谋、果果我们三个人分别画的家庭画,我发现了几个很重要的点:

1.我们三个人的画,人几乎都没有耳朵。耳朵的功能是倾听。我往深里想了想,的确我们都不愿意倾听。

我跟谋谋,我们都是想要表达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自由意志发挥出来,而很少,或者是不愿也不会去真正的换位思考,听一听对方的声音。就像昨晚,我觉得他不跟我统一立场,不跟我商量,他觉得我被害妄想,把别人想的很坏。停下来我好好问了自己,我们两个到底真正想表达什么?他其实并不是不跟我站在一起,他想要我的尊重,我也不是被害妄想,甚至不是真的计较,我想要他的看见和肯定。于是我写下来两个句子,我想象我们都能看到彼此的需要,能够听懂对方的声音,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内外一致的表达

我写完,觉得被自己疗愈了。谋谋看完我写的,觉得被理解了,他说就是这样。这就是“倾听”的艺术,不只是听自己和别人在说什么,而且听到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绘画心理学这堂课我们三个人都没有耳朵这个发现,带给我很深的思考,并且让我把“我认真倾听了吗?”这份觉察带到生活中的每个当下。比如果果在说什么?她想要的是什么?比如谋谋在表达什么?我接收到了嘛?比如我自己说的话是我心里的意思吗?我听到我自己的声音了吗?

2.我们三个人的画三个人距离都不近。果果和谋谋画的都是三个站一排,彼此独立。我课上冥想中出现的画面是谋谋在吊床上躺着抽烟看手机,我在路的另一边草地的野餐布上躺着,果果在我这一边但是也有一些距离在玩。

当说到距离远说明沟通少的时候,我也想象了一下我们家如果手拉手亲密无间是什么画面?我的感觉是:别扭。我可能本身比较抗拒太亲密。我喜欢这样一家人在一个空间,但是各做各的事,彼此独立,又是一个整体。有需要了随时沟通,平时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想说:没有标准的正确模式,也没有一种关系是固定的。当下的彼此是舒服的,就是适合的,相对平衡的。人也是成长变化的,关系也是,永远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有关绘画的顺序。果果是:妈妈,自己,爸爸;谋谋是:我,果果,自己;我是:谋谋,果果,自己。

对果果这个年龄段来说,妈妈是最重要的。生活中确实是这样,育儿工作我的参与度更高。这也给我一个提示,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实在是任重道远,需要谨言慎行,且行且珍惜。我没想到对于我俩来说,最重要的是对方。我看来他在原生家庭的家族动力里是无明的,爱自己都顾不上,眼里根本没有三口的小家,也没有我。我以为我肯定是最爱我自己,老公孩子都得往后排。但是潜意识告诉我的是不一样的答案。我们都太久活在思维里,而失去了跟更智慧的“大我”的链接。这一刻,我决定像拔草一样,把那些不再滋养自己的思维信念拔掉,把那些“我以为”都拔掉。

回到爱和喜悦里面来。其实我们都本自具足。谢谢你,我爱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