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秦韬玉有首《贫女》诗说: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贫富不均,自古有之。两千年前,春秋初期的魏国有位缝裳女,也将自己悲惨的命运写在诗里,把女奴的悲惨境地与女奴隶主的安适骄矜相对照,揭示出一幅极其不公的社会画面,这就是《魏风·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
佩其象揥。维是褊心,
是以为刺。
作者在诗中详细刻画了自己作为缝裳女的悲苦生活,揭露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全诗二章,第一章六句,着力描写缝裳女之穷困: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纠纠,纠缠交错的样子。葛屦,夏布做的鞋。可,通“何”;何以,怎么能。掺掺,女子手柔弱纤细。
天气已转寒冷,但她脚上仍然穿着夏天的凉鞋,怎么能抵挡住寒冷的风霜?平时女主人对她一定非常吝啬,使她不仅受冻,而且挨饿,因此双手纤细,瘦弱无力。尽管如此,她还是必须为女主人缝制新衣,这纤纤素手,怎么能缝制衣裳?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一词,意为外貌美好的人,也是对主人的尊称。此处则带有讽刺之意,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表美好,内心丑陋。
可怜“我”身上衣正单啊,可做了新衣却不能使自己御寒,还要服侍主人试穿,这境地何其凄惨!
第二章五句,着力描写女主人之富有和傲慢: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
提提,安详的样子。宛然,回转身子。左辟,向左避开。象揥,象牙做的簪子。
辛苦制成新衣试穿在女主人身上,女主人应该是满意的,但她连一句谢谢或赞美的话都没有,甚至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只是故作姿态地拿起簪子自顾梳妆打扮起来。这是多么傲慢的人啊!
对于女主人,作者并没有描摹她的容貌,只是写了她试穿新衣时的傲慢神态和扭身动作,以及自顾佩簪梳妆的动态,便刻画出了一个目中无人、自私吝啬、无情无义的女贵人形象。
一奴一主,一穷一富,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里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在剥削制度下,耕者无其食,织者无其衣,而贵族统治者则锦衣玉食,不劳而获,这样的对比给人留下了十分强烈而又深刻的印象。
不平则鸣。作者最后一句鲜明指出: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像她这样自私傲慢、心肠狭小的人,我必须要唱出来好好讽刺她!
就这样,缝裳女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怒和不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这不公的一幕。从此以后,记录这种不公的又何止这一首?
这是“织者无衣”的控诉:
白居易《缭绫》: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孟郊《织妇词》: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杜荀鹤《蚕妇》: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著苎麻。
张俞《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是“耕者无食”的写照:
郑谷《偶书》:不会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
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范成大《劳畲耕》:食者定游手,种者长流涎。
这是陶者窘居的素描:
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是薪者受寒的哀鸣:
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贫富不均,命运不公,这或许在今天的时代里也无法避免。我们无法改变社会,不如修炼内心,如孔老夫子所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富贵时,谦逊好礼,安于处善;贫困时,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坚定地朝自己设定的目标走,丰厚自己,用平和之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