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 19 年只剩下两个月,小李子主演的《莱昂纳多·达·芬奇》还没有消息。这部影片改编自著名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同名作品。(艾萨克森写过爱因斯坦、富兰克林、乔布斯……)巧的是,小李子的名字来自达·芬奇:
在看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作品展时,还未出生的小李子第一次踹了妈妈的肚子,于是妈妈给小李子取名为莱昂纳多(Leonardo)。有点命中注定的意思,而且这可能是唯一能让小李子瘦下来的办法。
传记电影一向是好莱坞和奥斯卡的心头好。据统计,2000 年-2013年,除 04 年和 08 年外,奥斯卡最佳影片每年至少有一部传记片提名,其中 2005 年五部提名中有三部是传记片,2011 年十部提名中有四部是传记片。
传记片+小李子+名作家原著,也难怪派拉蒙为了拿下《莱昂纳多·达·芬奇》的发行权花了七位数美金。
一直以来,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人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甚至供养了一个电影类型。传记电影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虽然前者不对后者负责,但一部传记电影的编造成分不能过多。这个尺度很难把握,观众和历史学家会因为什么而被惹怒很难评估。
不管一部传记电影是压缩事件、重新排列年代,还是创造合成人物来简化故事情节,有一点很重要:传记电影中没有提到的东西与那些在片子中被讲述的东西一样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12 部传记电影与真实人物的差别:打假之旅即将开始……
1. 史上被黑最惨
《莫扎特传》围绕 18 世纪维也纳的两位作曲家展开:安东尼奥·萨列里优秀却缺少才华,莫扎特妥妥的音乐天才,音乐界版“既生瑜何生亮”。萨列里嫉妒莫扎特,总觉得莫扎特处处在羞辱他,莫扎特是上帝派来嘲笑他的工具。但其实,他对莫扎特的崇拜与欣赏超出任何人。与记流水账式的传记片不同,这部影片不直接讲莫扎特,而是借萨列里之口讲述了莫扎特短暂却耀眼的一生。
尽管这部电影被誉为对天才和庸才的杰出研究,但它的中心故事并没有事实依据:萨列里并不是莫扎特身后的人。尽管萨列里是一位与莫扎特的成就相媲美的作曲家,而且两人之间一直有竞争的传言了,但历史记录表明他们可能是合作者。影片对萨列里的描写对理解历史人物没有任何帮助。
在电影里,萨列里完全被塑造成一个嫉妒致狂的“小人”,精于算计、冷漠无情,处处刁难莫扎特。尽管萨列里杀害莫扎特的传闻很早就有了,但《莫扎特传》扩大了这个假消息的影响力。萨列里被人们记住是因为一件他没有做过的事——谋杀音乐天才莫扎特。这或许是萨列里被黑最惨的一次。
为了突出萨列里的虚伪和贪婪,导演还把萨列里塑造成一个贪恋甜食的人,偷吃巧克力时遇见莫扎特,教学生弹钢琴时偷吃点心……晚年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只有裹满奶油的点心才能让他打开门。
而真实的萨列里完全是励志故事的主角,15 岁离家学习音乐,19 岁创作了首部歌剧,63 岁在学生贝多芬的歌剧中负责模仿枪声的演奏工作,65 岁开始修改自己以前的作品,一生创作了 40 多部歌剧,为奥地利皇室工作超过半个世纪。晚年,他相继送走了妻子和儿子。
虽然《莫扎特传》的编剧彼得·谢弗曾说:“从未打算把这部电影整成纪实传记”,但是《莫扎特传》如此成功,给萨列里带来了不少“麻烦”。
2. 此“乔布斯”非彼“乔布斯”
有些人的一生不拍成电影你会觉得可惜,比如乔布斯。很多人都看过 15 年丹尼·博伊尔拍的《史蒂夫·乔布斯》,法鲨和肥温一起贡献了精彩的表演。13 年也出现过一部《乔布斯》,知名度和质量比前者差了整整一个乔布斯。
这部电影聚焦于乔布斯从大学辍学到成为世界上最赚钱公司 CEO 的早期职业生涯。公平地说,影片并没有回避乔布斯那些令人讨厌的历史,比如不认自己的亲闺女。然而,影片倾向于把乔布斯塑造成一个擅长煽情的高级销售,并且夸大了他在苹果公司发展中的作用。看完电影后,苹果的联合创始人沃兹说:“扯淡,我和乔布斯怎么会是这鬼样子。”
3. 成吉思汗变身浪漫爱情喜剧男主角
这部电影可能很多人没有看过——1956 年的传记片《征服者》,约翰·韦恩在片中饰演成吉思汗。这一版的成吉思汗,成了浪漫爱情喜剧的英俊男主。影片主要讲述了铁木真与第一任妻子孛儿帖的爱情故事,捎带提了点他巩固权力的方式。李健的那句“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完全可以作为这个爱情故事的总结:
看到孛儿帖的第一眼,铁木真就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女人,但这个女人是他敌人的新娘……故事的结局你我都知道,铁木真发动战争,赢得美人归,然后打个天下送给美人。
《征服者》曾是史上最受诅咒的电影,拍完这部电影后,剧组人员得癌症死了一半。三十年后真相浮出水面:《征服者》剧组人员纷纷罹癌死亡和取景地核辐射有关。影片拍摄完成后,制片人休斯花 1200 万美元买回了这部片子的所有拷贝。十八年间,除了休斯没有任何人看过《征服者》。据说,休斯每天都要在豪宅中独自一人看这部电影,愧疚折磨着他。
4. 图灵:天才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2011 年,好莱坞选出了未被拍摄的优秀剧本名单,《模仿游戏》排名第一。三年后,电影上映,很多人都被图灵那句“我不能进监狱,他们会把我的 christopher 抢走,他们会再一次抢走他”感动得鼻涕泪流。
《模仿游戏》中有好几处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比如波兰密码学家做的前期工作对破译 Enigma Code 相当重要;而在电影里,波兰只是帮助英国获得密码机。
然而,影片最大的 bug 是图灵的人设。编剧们有这样一条创作准则:智商高的人一定情商低,还要有类似强迫症的精神疾病。《模仿游戏》的编剧严格遵守了这条准则,并把图灵设置成一个被迫害的同性恋者——他不反抗,只在角落默默承受这一切。
现实中的图灵和同事相处友好,遇到志趣相投的人,他甚至会变成话痨。“活力四射”是很多与图灵打过交道的人对他的形容。
戏里戏外,图灵都因同性恋身份而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但在面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时,他勇敢坦荡。“勇者挥出锋利之剑”,图灵用王尔德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他也像极了这句话,面对警方的指控,他不仅直接承认自己的身份,而且找律师为自己进行无罪辩护。有评论说:“电影把生机勃勃、充满力量的图灵,演成了迷思里的同性恋男子,满嘴牢骚、软弱无力,正是恐同者最喜欢骂的那种。”
5. 根据回忆录改编也不一定靠谱
《万物理论》是霍金与简婚姻的生动写照。他们在大学相遇,霍金被诊断出患有 ALS(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后不久,他们便结婚成家,之后是生活打败爱情+分开还是朋友的剧情。
尽管这部电影是根据简的回忆录改编的,但它仍然不能准确反映他们婚姻的复杂性。简在回忆录中明确表示,嫁给霍金并照顾他意味着她或多或少要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然而,简并不像电影中那样为爱而丢掉自我。《万有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她的野心,让她变成了一个只为霍金而存在的角色。
《万物理论》还低估了霍金与伊莲·梅森的关系在婚姻破裂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与梅森的婚姻使霍金、简和他们的孩子疏远了。电影也没有触及梅森忽视与虐待霍金的传言。
6. 监狱励志片确实更感人
据说,《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是村上春树最爱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部分桥段向这部电影致敬。伯特·兰卡斯特在影片中饰演了现实生活中的囚犯罗伯特·斯特劳德,从青年演到老年,真正的神演技。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没颁给他让人生气。
但这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更多的是虚构,而非事实。电影将斯特劳德描绘成一个反抗的英雄,挑战美国监狱系统的权威和边界。在牢房里饲养、研究和治疗鸟类让他获得安慰。可在现实生活中,斯特劳德并不是电影中被误解的主人公。他经常与狱友、狱警发生冲突,包括电影中所展现的 1916 年他持刀杀死一名狱警。在那之后,他被单独监禁。他把个人牢房整成了堆满鸟粪和鸟类内脏的实验室。斯特劳德在牢房里研究鸟类数十年后,出版了一本关于金丝雀的书。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倾向于美化斯特劳德。事实上,他被诊断为精神变态。
7. 被美化的大骗子
自我感觉良好的歌舞片《马戏之王》将美国传奇马戏团大亨巴纳姆塑造成一个正能量传播大师。他白手起家,到处寻找“奇人异事”,邀请长着胡子的女人、60 公分的侏儒(汤姆·拇指将军)、两米多高的巨人、连体婴儿(暹罗双胞胎)……加入马戏团,为这些“怪胎”“畸形人”奋战,带给他们希望与快乐。在戏里,他还是一位天赋异禀的马戏演员。
但电影给巴纳姆加的好人滤镜太重了,现实生活中的他更像一个精明的商人,很懂得怎么利用那些“奇人异事”来吸引观众。说好听点,他是 19 世纪的营销天才;说难听点,他就是个大骗子。
《马戏之王》没有拍这样一个故事:1835 年巴纳姆花一千美元买下一名 80 岁几乎全身瘫痪的黑人女奴。(那个时候买卖黑奴已违法)他给她套上“161 岁”“总统华盛顿童年的保姆”的噱头。只用了一周,巴纳姆就把本赚了回来。一年后,女奴去世,巴纳姆却得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836 年,巴纳姆举办了一场告别秀,现场解剖女奴的尸体,入场券 50 美分。
怎样评价巴纳姆确实有点难,因为他确实为这些不易得到工作机会的人提供了一条谋生之路。但是,像《马戏之王》这样无限美化他让人觉得创作者“别有用心”。这种电影引导观众忘记特殊人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又唱又跳的狼叔也无法挽救《马戏之王》。
8. 迪士尼不可能放弃公主的爱情故事
迪士尼传记动画《风中奇缘》的配乐令人叫好。它讲述了新大陆被发现不久后,美国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和英国探险家约翰·史密斯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超越了印度安人与白人殖民者之间的冲突。英国人占领了宝嘉康蒂的土地,两族都视对方为野蛮人。尽管公主在她父亲杀死史密斯之时,救了他的命,但他们的恋情必须结束——史密斯回到英国,而公主留在她的土地。
宝嘉康蒂和史密斯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在弗吉尼亚的低洼地带,土著群体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合作。这位被称为宝嘉康蒂(这只是她的绰号)的年轻女子,最终和她的丈夫约翰·罗尔夫一起来到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还接见了她。可惜的是,她在 20 岁就去世了。
而约翰·史密斯最终回到英国,并于 1631 年去世。宝康嘉蒂和史密斯之间的恋情基本可以肯定没有发生:史密斯到达弗吉尼亚时,宝嘉康蒂大约 11 岁,而不是十几岁。没有证据表明,他们之间发生过外遇。尽管史密斯声称公主曾救了她,使他免于一死,但学者们仍对他的说法表示怀疑。
9. 华莱士的平民化
《勇敢的心》上映时,赢得了票房和奥斯卡。但影片对 13 世纪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的描述有点扯。它将华莱士描绘成一个身穿苏格兰方格毛呢裙的战士。在英格兰人侵犯并杀害他的妻子后,他对英国人产生了仇恨。一心想报仇的他带领苏格兰同胞反抗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在此过程中,他追求了一个公主,被未来的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出卖,最后死在英国人手下。虽然这个情节是为了电影更好看,但它所描述的历史一点也不靠谱。
华莱士确实是苏格兰抵抗英格兰的重要领袖,但他比电影中所呈现的更为精英化:他出生在苏格兰贵族家庭,过着优越的生活。历史学家一致认为,他不是为了替新娘报仇而与英国人作战。和许多苏格兰精英一样,他认为英国人无权干涉苏格兰事务。
电影中与华莱士有暧昧关系的公主在他去世后才出现在英国。此外,在 1306 年成为国王之前,罗伯特·布鲁斯是苏格兰坚定的捍卫者。他被称为“勇敢的心”,而不是华莱士。这部电影甚至歪曲了华莱士的装束,中世纪的苏格兰人不穿苏格兰短裙。
10. 现实中的婚姻要更复杂
奥斯卡获奖传记片《美丽心灵》聚焦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数学家约翰·纳什,他曾与精神分裂作斗争。这部电影敏锐地描述了纳什在妻子艾丽西亚的鼓励和帮助下,走向学术生涯的顶端,并维持着充实的个人生活。
尽管美国国家精神健康联盟赞扬了这部电影对精神疾病的展现,但《美丽心灵》对约翰·纳什真实生活的描绘却有很多不实之处。纳什在妻子的帮助下确实从精神分裂中恢复了过来,但他远比传记电影中描述的要复杂得多。影片省略了一些事情:纳什与一个他拒绝娶的女人生了一个私生子。而且,据他的传记作者说,他至少一次把他的妻子“摔在地上,用脚踩她的脖子”。
纳什与艾丽西亚的婚姻确实比影片所描述的要糟糕得多——纳什将自己在精神病院的时光归咎于妻子。
11. 一个有飞行理想和电影梦的超级富二代的作死生活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飞行家》中饰演霍华德·休斯,一位多金而古怪的工程师、电影大亨和企业家。这部电影以休斯 20 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的生活为中心,讲述精神疾病如何影响了他好莱坞大亨和航空业高管的职业生涯,以及与演员凯瑟琳·赫本和、艾娃·加德纳的恋情。因为强迫症和细菌恐惧症,他变得越来越孤僻。
休斯是 20 世纪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是得克萨斯州的一位石油继承人,用家族的钱为自己钟爱的事项提供资金,其中包括好莱坞电影和航空公司。正如电影所展示的,休斯一生都在与强迫症做斗争。虽然这部电影确实是休斯精神健康问题的写照,但它抹杀了他生活的其他方面。
这部电影把休斯描绘成一个花花公子,但影片淡化了他对女性的掠夺。休斯在好莱坞以他强制性的“好莱坞试镜沙发”做法而闻名。据说,他用电影角色为条件,和年轻女性发生关系。他还一拳打在曾经的情人加德纳脸上。不过,加德纳勇猛地回应了他——用烟灰缸把休斯打得不省人事。
关于休斯的性格,电影回避了另一个关键问题:他固执到无可挽救。加德纳回忆说:“当我告诉休斯我最亲密的童年朋友弗吉尼亚是黑人时,他有大约六个星期没有给我打电话。”
12. 雌雄大盗=全民偶像
1967 年电影《雌雄大盗》上映,口碑和票房双丰收,拿下两座奥斯卡小金人。抢银行在美国成为大热点。沃伦·比蒂和费·唐纳薇饰演 20 世纪 30 年代的鸳鸯大盗(克莱德和邦妮)。电影将这对不法二人组定位为一对炫酷的罗宾汉夫妇。抢劫银行之后,他们开始逃亡。浪迹天涯的生活为他们的爱情注入了无限激情。他们的狂欢横跨大萧条时期的南方,最终以史诗般的悲剧结束。
现实世界中,邦妮与克莱德这对大盗虽然横扫美国西南部,但很少抢劫银行,他们的目标是便利店和加油站,偷的是买药买牛奶的钱。他们的生活并不浪漫,不敢去餐馆吃饭,只能吃罐头,在偷来的车上度过一夜又一夜。
美化他们的不止电影,在事件发生的年代,他们就被塑造成了全民偶像,代表着年轻与自由。经济大萧条背景下,媒体习惯于把邦妮和克莱德写成抢银行以对抗整个金融体系的民间英雄。二人的死讯传开后,12 小时内,他们被射杀的小镇人口从两千人暴涨到一万人以上。
当初,电影上映后,《时代》周刊严厉评论它。三个月后,《时代》周刊改口,对《雌雄大盗》大加赞赏,并让它上了封面。历史就是这么峰回路转,让你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