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是酒馆里唯一穿着长衫且站着喝酒的人。
他既不愿放下读书人的面子,执拗地穿着破烂长衫被长衫客视为乞丐,也没能挣来清高的本钱,在短衣帮里找到优越感和尊重。他喜欢身着长衫,因为长衫这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地位高于干粗活的“短衣帮”。他只能站着喝酒,因为他贫困潦倒,口袋里经常连一个铜板都没有。
他是生活在两种阶级的夹缝和断层里的异类,被取乐,可笑又违和。他的身上没有大奸大恶的影子,只有偏执、倔强、清高、懒惰、小偷小摸,印着太多寻常人的印记。而那些细微的毛病通通加在一起,其实就是在生活和理想边缘挣扎的芸芸众生。
直到“酒馆”中发生的一幕幕,如出一辙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上演时,那些不伦不类、固执己见、讪然嘲讽、冷漠凉薄与自己周围的一切一一重合。这样一个可悲的知识分子,恰好击中了百年后许多人的痛处。但现在的人又能比他好上多少呢?网友叹息自己成了“现代版孔乙己”。
“读书让我不满足于现状,但又无力改变现状。”
3000块钱也许招不到农民工
但一定能招到大学生
知乎有这样一个评论:
“他们没有上过大学,我没有嘲笑过他们,可他们却因为我上了大学没找到好工作而嘲笑我。”
不可否认,孔乙己火了的背后不仅有读过书的人,更有那些没读过书的人。他们之中有父母,有身边人,有那些没读过书也自觉”过得很好“的人……
202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空前的1158万,创历年新高。但是,社会能提供给大学生们的就业岗位远远低于这1158万个。这也就意味着,总有人找不到工作,总有人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抉择。
父母用他们那3000块甚至不足3000块的工资一路供我们到大学毕业,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他们的生活。用又一个3000块钱当作十多年读书的“成果”,用又一个3000块钱当作人生唯一的“选择”这其中也包括了拥有更高学历的人和留学生,大学生们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妥协了。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规律面前,大学生们成了新一代的农民工们,继续重复着祖辈父辈们曾经的生活。3000块钱也许招不到农民工,但一定能招到大学生。
孔乙己,孔亦己,恐亦己。说的,是每一个人。
“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一时间,“读书无用论”又引起了一波共鸣。读书真的无用吗?
读书的过程
就是觉醒自己的过程
孙少安的砖厂因为请回原来的师傅而东山再起,还完债务后,腰包里还有4万多块钱。此时有人跑来忽悠孙少安投资省电视台准备开拍的《三国演义》。孙少平听了这件事之后,极力反对。
孙少安十分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弟弟不愿意支持他去开拓新领域?孙少平很理性地给哥哥分析,因为对于投资和拍电视剧,他根本一点都不了解。最后,凭实力攒下的钱,也会因为头脑发热而亏空。孙少安这才放弃了投资的念头,选择重建村小学,避免了钱财打水漂。
认知的高度,就是你人生的高度,当你认知跟不上,财富自然也守不住。书中有破局之法、处世之道,我们把书读透,自会踏出一片坦途。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句话:
一个人一生中总有个觉悟时期,而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命运。
读书的过程,就是觉醒自己的过程。当你真正把书读透,对世界的见解自然也会比别人深刻。
读书的意义在于
开茅塞、得新知、提认知
孔乙己因为懂得“回”字的四种写法而沾沾自喜,把这个当学问四处炫耀。有时,我们也与孔乙己无高下之分,以为死记内容便行,以为考个高分就一劳永逸,却不知读书的意义,在于开茅塞、得新知,在于提升认知。
做揽工时,有文化的孙少平窝在街边等着雇主挑选,与其他文盲揽工看起来毫无区别。
这一幕像极了我们现在的求职市场,拿着学历很高、经验很丰富的简历在市场上还要跟刚毕业的没有经验的毕业生抢一份低薪工作,同样要面临各种挑挑拣拣……。有网友说:我读了那么多书,拿的工资却跟流水线工人一样,意义在哪儿?
有人这样回答:
“看着处境一样,但实际上,因为没读书,这可能是他们的上限,因为读书,你还有无限可能。”
新工人入矿考试,孙少平以唯一的100分名列榜首。在繁重艰苦的挖煤生活里,别人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如行尸走肉般重复着挖煤的生活。
孙少平却不忘读书看报,关心全国的煤矿技术问题,不但了解中国采煤全员工效,而且了解苏联、英国、西德、波兰、美国、澳大利亚的采煤工效。
他还付诸行动,一边下井干活,一边抓紧时间学习数理化,准备报考铜城矿务局的煤炭学校。
我们读的每一页书,都是成长的刻度。
不读书,眼前既世界
读书,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维度
《平凡世界里》姐姐孙兰花没受过教育,脑海里仍然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观念,认为女人就应该相夫教子,她有多能干,众所周知,以至于,她存在的意义仿佛就是干货、照顾好不争气的老公和两个孩子。双水村虽然贫瘠落后,但在没读过书的孙兰花眼界里,却是一辈子不得不坚守的世界。
妹妹孙兰香不一样。她发奋读书,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北方工业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在大学里,因为才貌双全,兰香成为不少男生的追求对象。最终,她和省委副书记的儿子吴仲平走到了一起。当她站在更广阔的世界,回望人生路时才发现,从小生活过的双水村竟然如此渺小。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管窥效应”。一个人的眼睛,只能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便只能看到管子里面的东西。
不读书的人,容易受限于眼前的方寸之地。读书的意义,或许不能直接改变每个人的命运,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读书以知识为跳板,从不同维度看待世界,从更高的层次审视自己。当我们认清自己,我们就能更明白人世间值得你认真的活一次。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
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
“孔乙己文学”中弥漫的悲哀,大抵也是源于此。
你曾寒窗苦读,以为是天之骄子,有时却沦落到一文不值。揣着一纸文凭,以为是金字招牌,可工作的苦无处安放,生活的难接踵而至,入眼皆是不如意。似乎,读的书越多,心中的苦越浓。
罗翔说过一句话: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
孙少平一直处于苦难之中。上学时穿的鞋都露着脚趾,每次吃饭都要等同学打完饭足厚一个去,因为他没有钱买一份菜,永远吃着难以下咽的黑高粱面馍,但只要手头有一本书,就能让他津津有味地沉浸其中。
在黄原做揽工汉时,别人包里都是铺盖,他的包里是几本书,每天收工后就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在铜城当煤矿工人时,天天要经历生死考验,他在井下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但是他给矿井下的工友讲小说,思绪游于另外一个世界。文字的慰藉,足以抵消各种苦难。
路遥对此评价:
“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
法国诗人勒内·夏尔说过:
"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
如果只是寄希望于读书换来名利,一旦事与愿违,人必然深陷痛苦中。读书的意义,是在心中建立一个坚实的壁垒,用来驱赶迷茫,用来对抗苦楚。
矛盾是生命的本色
与自己握手言和才能继续向前
晓霞曾问孙少平对未来有什么打算,他说:“我没有考虑那么多,我面对的只是我的现实。”满地都是六便士,但他只是抬头看月亮。生活是未来更是眼前,唯有活好当下的每一天,才能拥有坚定而美好的未来!
孙少平看了很多书,却没有眼高手低,理智而清醒。他心在天上,纵览多元的世界;但脚在泥中,积跬步以至千里。
就如美国作家安娜·威廉森所说:
“沉溺于往事并不能让过去的伤痕愈合,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抚平昨日的伤痛。”
改变能改变的,放下无法改变的。岁月不堪数,与往事言和,才能迎来与生活的和解。有句话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之所以令人向往,是因为她脱离于现实的一地鸡毛设想出的人生最美好的样子,就像自由落体假设没有空气阻力一样;但现实是,年龄的增长、父母的变老、工作的压力,卷不动的职场、没有共情的同伴和你自己都不知道的意外……我们总是希望一切今早掌握中,但往往事与愿违。
个人的意志在时代的潮流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许多事情是无法靠着个人的努力而改变的,然而问题并不会因此就消失。《熔炉》里写到:“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如果觉得生活暂时找不到出路,不妨大大方方与生命握手言和,因为矛盾是生命的本色,与自己握手言和才能继续向前!
写在最后
《一个人的朝圣》中,老友的一封信打破了哈罗德平淡的生活:她患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希望能见哈罗德一面。
没做任何准备,65岁的哈罗德只身踏上了旅程。走在路上,他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有多荒唐。路途的遥远,疲惫的身体,匮乏的食物,每一个都在挑战他的极限。当他不得不渐渐接纳一切后,反而越来越渐入佳境,甚至开始享受这趟旅程。
开始永远比无休止的犹豫不决更有效,与其思前想后,不如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工作也好,生活也罢,就是一个挑战接着一个挑战。接受如愿以偿的得意,也接受事与愿违的失意,正所谓宠辱不惊,才不至于进退维谷。学会接受,才能感受到它带来的乐趣。
读书,或许不能给我们快速走向人生巅峰的捷径,但一定是我们人生路上最有价值的习惯;读书,或许给不了我们完美的解决方案,但一定能让我们在迷茫困顿的时候找到一个出口;读书,或许给不了我们富贵荣华,但读书富养过的灵魂,能让我们在世俗浑流中保持清醒与冷静。《人民日报》里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文学的滋养和支撑。”
作家奥修曾说:
“你将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一种崭新的知觉、一种莫大的祝福,会像春天的野花一样绽放在你的生命中。”
但人生之路上,生命之花从不会无端地绽放。你我唯有用心滋养,才能浇灌出一片,独属于自己的生命花园。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百度百科;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知识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