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份数据: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
也就是说,每4个青少年里,就有1位正在被抑郁症折磨。
抑郁已经不再是小概率事件。
不仅仅是我国。
美国也有研究数据指出:平均每100名美国儿童中就有10名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抑郁症、强迫症和多动症。
日本的研究人员也发布报告:6岁至15岁的中小学生人群中,13%的孩子有抑郁症倾向。
触目惊心的数据告诉我们:身为父母,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众多影响孩子心理的因素中,家庭教育是首要其冲的。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父母进入了“依法带娃”时代。
但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要“依法带娃”,更要“从爱出发”。
个体心理学奠基人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如何打开孩子的心门,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做一个懂孩子、会爱孩子的父母,才是我们修炼的第一法则。
依恋,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孩子会特别黏着妈妈或者其他养育者?比如:
遇到让自己紧张或者害怕的事情,就会立刻跑到父母身边。听到熟悉的声音或者闻到熟悉的气味才会放松下来。
有的孩子是奶奶带大的,奶奶出门孩子就会非常伤心,不愿意奶奶离开。对父母的离开反而没有特别大的反应。
这,就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段亲密关系:依恋。
鲍尔比和玛丽·安斯沃斯首次提出了“依恋”,他们认为:依恋关系是宝宝和自己的主要养育者之间建立的一种情感纽带。
安斯沃斯将依恋关系分为4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
安全型依恋是最健康的依恋类型
这种依恋关系的建立,最重要的就是情感联结和及时的回应。
当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父母就能成为孩子的情感安全空间。
依恋不仅仅是满足孩子的身体需求,也考验主要养育者作为孩子的情绪安全调节器的情感可获得性。
但很多父母都是在无意识中就破坏了与孩子的依恋关系。
焦虑型的父母,会通过“情绪传染”把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不但无法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还让孩子的勇气和自由无法发挥。
控制型父母,也叫“直升机父母”,他们看似关心和爱护孩子,实则是以爱之名,侵犯孩子的心理边界。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无法适应生活,实现自我独立。
情感缺席的父母,会让孩子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形成功能失调的应对机制,甚至会封闭自己的情感,让自己变得情感麻木。
不论何种形式的依恋创伤,都会让孩子的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受到负面影响。
治疗“依恋创伤”,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持续地呵护、包容、关心他们。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意,接纳、共情、理解孩子,他们才会全心全意地重新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
父母的爱,是孩子扬帆起航的最大动力。
敏感小孩,需要更多的包容
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比如:“男孩子要勇敢一点,不可以哭!”“女孩子不要那么调皮,淑女一点!”
如果你这么说了,那你正在把你的孩子装进一个“盒子”里。
所谓的“盒子”,其实就是性别世界的条条框框,是这个世界强加给孩子的“定义”。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男孩都要热爱足球,不是每一个女孩都喜欢布娃娃。
孩子是独立而独特的个体,如果我们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去限制孩子们的成长,那么社会、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很可能让那些原本就非常敏感的孩子感到不安和痛苦。
敏感的孩子,经常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而周围人的眼光和言语评价,都会影响到孩子。
当成人在讨论孩子的话题时,只要讨论的内容是积极、正面的,孩子们就会吸收到善意。
相反,如果我们一直用负面的言语评价孩子,那孩子们也会给自己贴上不好的标签。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棍棒和石头可以打断我的骨头,但言语永远不会伤害我。”
其实恰恰相反,言语上的伤害,会跟生理上的伤害一样给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甚至比生理伤害更严重。
身体上的伤口会愈合,内心的空洞却会越来越大。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敏感小孩,增强心理韧性呢?
第一步,就是要和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与孩子形成情感共鸣,让孩子有一个“安全基地”。
其次,父母不要对孩子抱有过分期待。孩子可能会从这种期待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本身的“拒绝”。
第三,有些敏感的孩子会抑制自己的情感,父母要引导孩子表达情绪,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
最后,对待敏感的孩子也不要过度保护。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孩子的过敏率越高。原因之一就是“过度卫生”让孩子的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发育。
过度保护孩子,就相当于让孩子的心灵长期处于“无菌”状态。一旦外界有任何刺激,都会让孩子产生“过敏”。
但问题是,只有孩子能够接受挑战、容许犯错、克服恐惧,才会变得更坚强。
敏感的孩子身上有一系列优点:温柔、和善、富有创造力。
他们身上独特的气质能让他们在某些专业领域如鱼得水。
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做那个为他鼓掌、为他喝彩的人。
破除羞耻感,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让人五味杂陈的新闻:
北京地铁上,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被亲妈罚跪。
因为孩子在地铁里玩手机,妈妈先是狠狠地捏了她的脸,然后一巴掌打掉孩子的帽子,让孩子去车厢里跪着。
旁边有乘客上前劝说,这位妈妈振振有词地反呛:“我的孩子,我想让她干嘛就干嘛!”
那一刻,跪在地上的孩子,期待的或许不是有人帮她说话,而是没人看见。
因为,被“当众处刑”的羞耻感,每分每秒都在凌迟孩子的心。
羞耻感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人类情感,但它可能会成为最具破坏性的人类情感。
羞耻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孤立、无价值,产生不配得感和无归属感。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还在用制造羞耻感的方式“教育”孩子。
比如,与别人做对比、对孩子进行贬低和辱骂、给孩子贴标签、提出不合理的期待等。
反复体验羞耻感,会导致对自己的有意识或者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憎恨。还会助长自己的内心自我批评、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
当孩子无法处理内心的自我憎恨和自我拒绝时,还可能产生自残行为。
破除羞耻感的第一步,是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带着成人的同理心与孩子沟通交流。
其次,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重新认识和定义羞耻感,告诉孩子,这只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情绪,也是人类的一种应激机制。
最后,我们也要告诉孩子:通过羞辱别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行为,避免孩子对这种行为进行模仿。
破除羞耻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正是因为这种情绪会根深蒂固地影响孩子的人生,我们才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去对抗它。
虽然时间漫长,但这之后,孩子才会继续焕发生命的光彩。
德国诗人、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写过这样一首诗歌:
“无果的果树,因不结果而遭受责骂,但谁曾探究过土地的贫瘠?
折断的丫杈,因枯木朽烂而遭受责骂,难道这不是因为大雪的重压?”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家庭、社会、学校中,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想要孩子茁壮成长,必须让家庭土壤为孩子提供充足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