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记

……

郗道茂点了点头,叹了口气:“先帝天纵英明,文韬武略,可惜这样年轻就走了。”少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声道:“宫里人都说,上个月先帝驾崩,内中是另有隐情的。”“什么隐情?”郗道茂很是诧异,追问道,“不是说先帝伤风未愈,这才驾崩吗?”少女小声道:“我听阿文说,是张贵人给先帝下了毒。”

……

家国离恨,儿女情长,兴衰更迭,知夏在《乌衣巷》里演绎得绘声绘色,她说,倘若一本小说,如能回答一个浅薄的问题,那我便足够满足。哪怕回答不了任何一个问题,故事里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宁信他们真是活过,那也不辜负这本书印呈的意义。

山长水阔知何处

《乌衣巷》在他人看来或许只是讲述了一段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幅幅勾心斗角的宫中历史图景,一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然而我却另有体会,那便是在《乌衣巷》中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传递信息只能靠捎口信。北宋晏殊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表达的便是这重逾千金,山长水阔而念念不忘的情。彩笺也好,尺素也罢,都是信纸,薄薄一页,重不过分量。亲情也好,友情也罢,爱情亦是。

都说距离产生美,的确,它增加了期待值。唯有自己亲身等待过数个朝暮,数个晦朔,数个四时,才能知道这份等待添了许多离愁与欣喜。这样奇妙的感觉如今很少有人体会了,如今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便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更何况还有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不用等待,不用期盼,只需指尖轻点,就能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人。在享受便捷的同时,我有时也会问自己,我们是否又失去了一些东西?

汉乐府有诗云: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知。

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迢迢千里而来的一封信,还藏于鱼腹之中。取信要先剖鱼,饮罢用罢,如同完成了一次神圣的祷告,然后长跪读素书。仪式感如此之强,信上却只区区两行,然而千言万语,也尽在其中了。

现在的生活节奏飞快,人们不喜欢等,因为等待在他们眼中便是没日没夜,遥遥无期。可只有等过的人才知道,在历经千回百转而不悔的等待中,可以窥见一份深静的光明。仿佛冥冥中你便知道,它总会到来的,虽然不知道何时来临,但就像知夏说的“相似相续,非断非常”,我也有幸体验过此种感觉,书上说的确乃人生实况。这个时代我们最终失去的,是一次对等待的体验,是一份对等待的心情,是一颗对等待的心。亦或是,失去了更多不为人知、无人探知。看不见摸不着,但冥冥之中感觉到得更加珍贵的东西。

“朕等你,已等了许多年。”皇帝语声竟有些颤抖。

……

“英儿。”有人在身后低唤,她转过身来,泪湿双眼。

……

原来千山万水踏遍,他便站在这里,平平地伸出手,任她一握便可触及……

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履行某个的约定,如此一来,等待就像是被赋予了一个神圣的光环,有了特殊的意义。就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也是“但恨杯无露添酒,空等待梅花久”,亦若“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却同那书中的新安公主,歌声缱绻,如泣如诉,叫人在夜中听来似梦如幻,竟不知身在何处: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

是啊!确乃此情可待,寄心千里,唯有风雪故人,尺璧寸心。

长安不见使人愁

记得初中语文老师说过,如果要用三个字来概括这世上的所有,那便是人、事,情。知夏说得很好:人的七情六欲,从心上过,从情字结。

堂前燕子,年年飞过。故事里的人在梦中寻觅的还是曾经的乌衣巷口。他们为了眼下活着,更为了未来活着。而书中故事最好的见证,莫过于乌衣巷里的那棵桂花树,无边风月,都在它树下上演;人情世故,都在它树下铺叙。

不禁想起了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王子一的《误入桃源》中说道:“回首时今来古往,伤心处物是人非。”即是移栽了桂花树的晖华殿的轮廓依旧,可她离开后,皇帝再也不是小时候那个天真无邪,与小胡姬度过美好童年的小黄门。最喜欢《将进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就如同知夏所说的一样:喜罢怒罢,笑罢哭罢,总要纵情纵性活一场,如此便不负此生。这似乎也是知夏对书中所有人的劝慰,言真情切,给这段真实历史中的权谋之争和旷世奇恋拾上了一抹朦胧的暖意。

故事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初读时,凸显眼前和扑面而来的是浓艳的宫廷色彩与厚重的历史气息;读至尾声,亲事躬行后的满足感便涌上心头。但结局带给我的却有些许遗憾:虽说娀英归宿是美好的,但东晋一代雄主司马曜一心一意对待她,却从未换来她一眼深情……

鲲鹏水击三千里

散发着古典才情气息的知夏喜爱东奔西走,观花行路。清茶一盏,琛瓯洗尘;红楼一握,虔诚入心;行囊一副,长路逶迤。独自行走,用跋涉丈量灵魂的远大与切近。我想,我们也应该像出淤泥而不染的她一样,中通外直,香远益清,保持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

在此我也致敬所有追梦人——

愿身披星芒,执笔为剑;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