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第一次预习作业
原诗: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词句注释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诗人自己的容颜衰老。
⑹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译文:
春花年年繁盛,秋月年年盈圆,
岁月更替,时光轮回,人生多么美好啊!
可我这囚困的日子啊,何时是尽头?
有多少往事消逝在无尽的时光里?
昨夜登楼,凭栏眺望,又是春风吹来的时候,
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春风依旧,明月依旧,然而故国不在,
我怎承受得了这国破家亡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
只是如今的我容颜已老,我不再是当年英姿勃发的君王了。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唉,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年年繁盛,秋月年年盈圆,岁月更替,时光轮回,人生多么美好啊!然而无尽的悲哀、悔恨从心中涌起,这是每一个人在经历岁月的磨难之后,都会发出的感叹、感慨。这是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一种悲哀。(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只此一句,足可以引发我们每一个人对人生的思考,对往事的怀念,对一切在生命里消逝的人和物的留恋与感怀。春花秋月,事实上不是他眼前的花和月,而是他曾经在南唐的“春花秋月”,他帝王的声色生活。“何时了”?是诗人在感叹:这样美好的生活一去不返,让我如何能忘的了,让我如何能放得下呢?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诗人心中此时充满了矛盾与悔恨。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昨夜登楼凭栏眺望,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摘自古诗文网)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朱颜改”。 “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指诗人自己容颜不再,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英姿勃发的南唐君王了,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李清照在《武陵春》里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都是对往事的追忆,对过去的人和美好事物的怀恋。物是人非,今非昔比,满腹悲伤抑制不住,化作清泪喷涌而出,凄婉动人。“朱颜改”,改了的,不只是容颜,还指江山易主,大唐不再,帝国灭亡,而诗人深知这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为自己曾经的奢靡昏聩感到无尽的悔恨、怨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悲从中来,字字血泪!
前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唉,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我心中的哀愁诉不尽、道不完,我的悲伤、我的泪水、我的满腔怨恨都化作滚滚江水,滔滔东流了!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在这首词里,诗人用“春花”、“秋月”造境,抒发自己对往事的怀念、对美好过往的追忆,引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和感动。“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风、明月依然,国破家亡,不堪回首,再想到“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人生无常,反复铺陈,与前句对比,更添一层愁。愁绪无以复加,读来令人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