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义工地点很有意思,有意思到每一年的老义工都强调:思园很有意思。
思园和银河园的祭拜方式是不一样的:银河园是骨灰火化后,小小的骨灰盒放进高高的、有着密密麻麻小柜子的骨灰楼中。思园则是树葬,将骨灰埋于土地,在其上栽植一棵树。
为什么是一棵树呢?我想的是耿耿的那句话:“好像一棵树,在岁月里面显得更加亘久。”
从前,【人类选择树来安放尸体,首先要了解树在先民观念中占有的位置。远古时代的人类由于对自身所处的世界知之甚少,还没有掌握自然界客观规律,于是产生了对万物的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灵,于是各种崇拜之物大量出现,风、雷、电,甚至树木、花草皆为神,对树的崇拜也往往与上帝、祖宗、山川崇拜结合在一起。林木因其具有山川相似的神性,亦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如《周礼·山虞》记载其人的职责即为“若祭山林,则为主而修除”。古时不论天子、诸侯、大夫、百姓,必各自立社以奉神抵,而社通常的标志即是“社树”、“社林”。社树、社林作为土神乃至祖先神的象征,在上古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成汤因“天大旱,五年不收,乃以身祷于桑林”即是有名的故事,所以社树、社林的存亡、兴衰往往即代表宗祀的命运。直到汉代,人们视林木为神抵之所在的例子仍比比皆是。汉末曹植亦曰:“桂之树,得道之真人咸来会讲仙,……高高上际于众外,下下乃穷极地天。”与曹植的诗旨相同,和林格尔汉墓后室木棺前之壁画中绘有一株枝叶繁茂的巨大桂树,这显然也是幻想通过具有神性的树而使墓主的灵魂升入天国。】
现在,【现代树葬是将火化后的骨灰埋入地下,在地上不围墓地,不垒坟头,只在地上植树的殡葬方式。
树葬和草葬的殡葬方式都是对传统树葬方式中“将火化后的骨灰埋入地下”的殡葬方式的继承,但又与古代树葬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即不“露天葬”风化,骨灰埋入地的地上不围墓地,不垒坟头,在埋入地的地上植树,或在埋入地的套骨灰盒的石棺上方,平放稍高出地面刻有碑文的石碑四周种上绿草的一种殡葬方式 。】
巡山的时候,遍地的树下都是颜色各异的鲜花,还有无明火的香和蜡烛。队友指着一颗小树问我:“这棵树为什么这么小啊。”我脱口而出:“可能是因为刚......”接下来我们都沉默了。我瞟见旁边的一棵大树下有一块石碑:1991年植。距今16年,树已经长得很高,足以遮天蔽日,为这满山的祭拜之人遮荫散热。
我忽地想起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好像,每一棵树都有一个故事。
怪不得那位老伯伯看到亲人的树被砍了会这么生气。
在全山祭拜的人脸上都是稀疏平常的表情来插花和摆祭品时,有一家人脸色很神伤的向一颗小树郑重地鞫了很多下躬。有一位老爷爷自己坐在地上,看着前面的树下的鲜花。
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故事,“它们”的故事,都随这天的风,散在各自的心中了吧。